首页 > 《育婴家秘》 > 变蒸证治
  • [明]万密,姚昌绶校注。
  • 浴儿法
  • 断脐法
  • 嗜儿法
  • 刮泡法
  • 通便法
  • 贴囟法
  • 牛黄法
  • 鞠养以防其疾四
  • 辨小儿寿夭
  • 辨小儿形色
  • 幼科发微赋
  • 辨小儿脉息
  • 辨小儿脉证治
  • 五脏证治总论 肝脏证治 心脏证治 脾脏证治 肺脏证治 肾脏证治
  • 肝脏证治
  • 心脏证治
  • 脾脏证治
  • 肺脏证治
  • 肾脏证治
  • 卷之二 胎疾 脐风证治 变蒸证治 急慢惊风 惊风总论 搐后余症 痫 惊风诸证
  • 胎疾
  • 卷之一 十三科 预养以培其元一 胎养以保其真二 蓐养以防其变三 回气捷法 拭口时法 浴儿法 断脐法 嗜儿法 刮泡法 通便法 贴囟法 牛黄法 鞠养以防其疾四 辨小儿寿夭 辨小儿形色 辨小儿脉息 辨小儿脉证治 五脏证治总论 肝脏证治 心脏证治 脾脏证治 肺脏证治 肾脏证治
  • 脐风证治
  • 变蒸证治
  • 急慢惊风
  • 惊风总论
  • 搐后余症
  • 惊风诸证
  • 卷之三 冶诸热证 调理脾胃 感冒四气 中湿 咳嗽喘各色证治 喘 诸疳 霍乱 呕吐 伤食证治 积聚证治 泄泻证治 痢疾证治
  • 冶诸热证 调理脾胃 感冒四气 中湿
  • 调理脾胃
  • 十三科 预养以培其元一 胎养以保其真二 蓐养以防其变三 回气捷法 拭口时法 浴儿法 断脐法 嗜儿法 刮泡法 通便法 贴囟法 牛黄法 鞠养以防其疾四
  • 感冒四气
  • 中湿
  • 咳嗽喘各色证治 喘 诸疳 霍乱 呕吐
  • 诸疳
  • 霍乱
  • 呕吐
  • 伤食证治
  • 积聚证治
  • 泄泻证治
  • 预养以培其元一
  • 痢疾证治
  • 卷之四 疟疾 肿病证治 腹胀 黄疸 腹痛 癖病 虫痛 癫疝 啼哭 夜啼 惊啼 诸汗 大小便病 治小便 治大便 小儿目病 治鼻 头病 面部
  • 疟疾
  • 肿病证治 腹胀 黄疸 腹痛
  • 腹胀
  • 黄疸
  • 腹痛
  • 癖病
  • 虫痛
  • 癫疝
  • 胎养以保其真二
  • 啼哭 夜啼 惊啼
  • 夜啼
  • 惊啼
  • 诸汗
  • 大小便病 治小便 治大便
  • 治小便
  • 治大便
  • 小儿目病
  • 治鼻
  • 头病
  • 蓐养以防其变三 回气捷法 拭口时法 浴儿法 断脐法 嗜儿法 刮泡法 通便法 贴囟法 牛黄法
  • 面部
  • 附录医案
  • 回气捷法
  • 拭口时法
  • 变蒸证治

    草木逢春变化新,太和元气日熏蒸,

    细推物理皆如是,莫把芽儿作病名。

    天地之造化,阳主生长,阴主收敛。故草木之生长于春夏者,阳之舒也。收藏于秋冬者,阴之惨也。幼科书中变者,变生五脏也;蒸者,蒸养六腑也。以变蒸二字分脏腑论,又有变蒸之后,有三大蒸之说。后人因之,莫有觉其非者,故予直解之曰:变者,变易也,谓儿之知觉运动以渐而发也;蒸者,蒸然发热也,形神变易之时,真阳发舒之象也。人之生也,一岁而变蒸。是男子八岁而真牙更,十六岁而精动,六十余岁而精竭;女子七岁而真牙更,十四岁而经行,四十九岁而经止。此天地阳阴之气,其分数固已定矣。其一岁之外复有三大蒸之论者,诚未达其旨也。若一之内变蒸之日,似亦不可执也。形有强弱,气有清浊,变有迟速,故形壮气清者,其变常速;形弱气浊,其变常迟。谓三十二日一变者,乃举其大数如是也。至于形之强弱,气之清浊,则又禀于父母,出于造化阴阳之殊也。

    幼科中治变蒸者,发热方用黑散子,麻黄、杏仁发表药也。大黄攻里药也,表里无邪,不知此灶如何而立。变蒸之热,生于其中,发于其外,自有微汗而解。按仲景论有伤寒不宜汗下之戒,如是方者,误儿多矣。

    儿当变蒸之时,或有伤风,或有伤食者,法当治之。先后补泻,不可不辨。如先有所伤,儿后变蒸者,邪气盛而正气受伤,当先泻后补也;先变蒸而后有所伤者,正气虚而邪气乃凑也,当先补后泻。家秘之法,挟外感者,宜挐捏之法以发散;挟内伤者,宜枳术丸研细与之,更节其乳。有客忤者,宜至圣保命丹、薄荷汤研服。或吐泻者,钱氏异功散加藿香叶,共作细末,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米汤化下。

    小儿变蒸过,如蒸不除者,调其乳母,用加减小柴胡汤

    人参、柴胡、甘草、麦冬、生地、木通、陈皮,等分。

    淡竹叶水煎,食后服,如前法。

    有变蒸咳嗽,痰壅鼻塞声重,惺惺散,要方也。方见伤寒。

    浴法:用白芷或苦参煎汤,抱儿向避风处浴之。

    有变蒸发搐者,此热甚生风,亦胎惊也。宜寻惊风法治之。泻肝,泻青丸;泻心,导赤散。如先发惊方治③,正④后变蒸又发者,此胎惊将成痫也,勿用正④法,此有痰伏心中,宜安神去痰,钱氏安神丸主之。方见心脏。

    ①脐字下原脱“风”,据上下文义补。

    ②调药:原作“药调”,据忠信堂本改。

    ③治:忠信堂本作“止”。

    ④正:忠信堂本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