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藏经》 >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 华佗·东汉
  • 阴阳否格论第六
  • 治缢死方
  • 槐子散
  • 治暴喘欲死方
  • 大圣通神乳香膏
  • 水澄膏
  • 更苏膏
  • 千金膏
  • 定命圆
  • 麝香圆
  • 香鼠散
  • 寒热论第七
  • 定痛生肌肉方
  • 治白丁增寒喘急昏冒方
  • 治亦丁方
  • 治黄丁方
  • 治黑丁方
  • 治青丁方
  • 附录一·序
  • 附录二·跋
  • 虚实大要论第八
  • 上下不宁论第九
  • 脉要论第十
  •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 生死要论第十三
  •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 简介
  •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 积聚症瘕杂虫论第十八
  • 劳伤论第十九
  • 传尸论第二十
  •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 卷中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论痹第三十三 论气痹第三十四 论血痹第三十五 论肉痹第三十六 论筋痹第三十七 论骨痹第三十八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 论痹第三十三
  • 论气痹第三十四
  • 论血痹第三十五
  • 论肉痹第三十六
  • 论筋痹第三十七
  • 论骨痹第三十八
  •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 万应圆
  • 六神丹
  • 安息香丸
  •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 明月丹
  • 起蒸中央汤
  • 太上延年万胜追魂散
  • 醉仙丹
  • 灵乌丹
  • 扁鹊玉壶丹
  • 葛玄真人百补构精圆
  • 涩精金锁丹
  • 疗百疾延寿酒
  • 交藤圆
  • 生成论第三
  • 天仙圆
  • 千金地黄煎
  • 取积聚方
  • 治症瘕方
  • 通气阿魏圆
  • 治尸厥卒痛方
  • 鬼哭丹
  • 取长虫兼治心痛方
  • 治虫毒方
  • 破棺丹
  • 阳厥论第四
  • 再生圆
  • 救生圆
  • 治脾厥吐泻霍乱
  • 三生散
  • 起卒死
  • 治阳厥发狂将成疽
  • 破黄七神丹
  • 三黄圆
  • 玄冥煮朱砂法
  • 心肺烦而呕血方
  • 阴厥论第五
  • 治吐血方
  • 治中喝死心下犹暖起死方
  • 玉霜膏
  • 百生方
  • 治漏胎胎损方
  • 治妇人血崩方
  • 治妇人血闭方
  • 三不鸣散
  • 甘草汤
  • 治溺死方
  •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

    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亦智也。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谓也。

    呜呼!凡愚岂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死,生告陈。殊不知,脉有五死,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阳候多语,阴症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

    阴阳运动,得时而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绝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

    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有攀陵,上通三寸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阴之鬼程。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