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法圆通》 > 伤寒溯源解
  • 作者:郑寿全,字钦安 朝代:清
  • 肾病腰痛
  • 头痛如劈
  • 目痛如裂
  • 耳痒欲死
  • 印堂如镜
  • 唇赤如朱
  • 两颧发赤
  • 鼻涕如注
  • 口张气出
  • 眼胞下陷
  • 白眼轮青
  • 头痛
  • 目肿如桃
  • 目常直视
  • 目光如华
  • 面色光彩
  • 面如枯骨
  • 面赤沭如朱面,赤如瘀,面白如纸,面黑如煤,面青如枯草。
  • 齿牙血出
  • 牙肿如茄
  • 耳肿不痛
  • 喉痛饮滚
  • 目病
  • 咳嗽不已
  • 气喘唇青
  • 心痛欲死
  • 腹痛欲绝
  • 肠鸣泻泄
  • 大便下血
  • 小便下血
  • 精滴不已
  • 午后面赤
  • 身痒欲死
  • 耳病肿痛
  • 大汗呃逆
  • 身热无神
  • 吐血身热
  • 大吐身热
  • 大泄身热
  • 午后身热
  • 皮毛出血
  • 阴囊缩入
  • 两脚大烧
  • 鼻流清涕
  • 两手肿热
  • 两乳忽肿
  • 疮口不敛
  • 痘疮平塌
  • 肛脱不收
  • 小便不止
  • 腹痛即泄
  • 身疼无热
  • 身热无疼
  • 身冷内热
  • 鼻孔煽动
  • 身热内冷
  • 身重畏冷
  • 身强不用
  • 脚轻头重
  • 脚麻身软
  • 气喘脉劲
  • 吐血脉大
  • 虚劳脉动
  • 辩脉切要
  • 切脉金针
  • 唇口红肿
  • 相舌切要 舌上白苔 舌上黄苔 舌上黑苔
  • 舌上白苔
  • 舌上黄苔
  • 舌上黑苔
  • 万病一气说
  • 胎元图说
  • 用药须知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病有宜汗者 病有不宜汗者 病有宜吐者 病有不宜吐者 病有宜下者 病有不宜下者 服药须知
  •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
  • 齿牙肿痛
  •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 病有宜汗者
  • 病有不宜汗者
  • 病有宜吐者
  • 病有不宜吐者
  • 病有宜下者
  • 病有不宜下者
  • 服药须知
  • 口臭[附:口苦、口酸、口辛、口甘、口淡、口糜]
  • 卷四 失血破疑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辩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辨解 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 邪正论 客问参芪归地辨论 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解 六客辨解 胎前忌服药品解 食气篇 一气分为六气图说 太阳用药图 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太阳经腑用药图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就用法 阳明经证用药图 葛根汤圆通应用法 阳明经用药图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 阳明里症用药图 大承气汤圆通就用法 少阳经用药图 小柴胡汤圆通应用法 太阴经用药图 理中汤圆通应用法 少阴经用药图 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圆通应用法 厥阴经用药图 乌梅丸圆通应用法
  • 失血破疑说
  •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辩解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辨解
  • 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
  • 邪正论
  • 客问参芪归地辨论
  • 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解
  • 六客辨解
  • 胎前忌服药品解
  • 舌肿、舌痛、重舌、舌强、舌麻、舌木、舌缩
  • 食气篇
  • 一气分为六气图说
  • 太阳用药图
  • 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 太阳经腑用药图
  •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就用法
  • 阳明经证用药图
  • 葛根汤圆通应用法
  • 阳明经用药图
  •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
  • 卷一\用药弊端说
  • 喉蛾
  • 阳明里症用药图
  • 大承气汤圆通就用法
  • 少阳经用药图
  • 小柴胡汤圆通应用法
  • 太阴经用药图
  • 理中汤圆通应用法
  • 少阴经用药图
  • 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圆通应用法
  • 厥阴经用药图
  • 乌梅丸圆通应用法
  • 两手膀背痛
  • 心痛
  • 胃痛
  • 脐痛
  • 疝证
  • 遗精
  • 卷二\各症辩认阴阳用药法眼 大便不利 小便不利 淋证 膝肿痛 脚气 喘证 汗证 健忘 惊悸 不卧 痢证 呃逆 反胃 癫狂 胀满 小儿抽掣 中风 中痰 中食 脱肛 痔疮 赤白浊 血证门 发斑 痿躄 虚劳 厥证 谵语
  • 大便不利
  • 小便不利
  • 卷一\各症辩认阴阳用药法眼 心病不安 肺病咳嗽 肺痿肺痈 胃病不食 脾病呕吐泄泻 肝病筋挛 肾病腰痛 头痛 目病 耳病肿痛 鼻流清涕 鼻孔煽动 唇口红肿 齿牙肿痛 口臭[附:口苦、口酸、口辛、口甘、口淡、口糜] 舌肿、舌痛、重舌、舌强、舌麻、舌木、舌缩 喉蛾 两手膀背痛 心痛 胃痛 脐痛 疝证 遗精
  • 淋证
  • 膝肿痛
  • 脚气
  • 喘证
  • 汗证
  • 健忘
  • 惊悸
  • 不卧
  • 痢证
  • 呃逆
  • 心病不安
  • 反胃
  • 癫狂
  • 胀满
  • 小儿抽掣
  • 中风
  • 中痰
  • 中食
  • 脱肛
  • 痔疮
  • 赤白浊
  • 肺病咳嗽
  • 血证门
  • 发斑
  • 痿躄
  • 虚劳
  • 厥证
  • 谵语
  • 卷二\女科门 经水先期而至或十七八九日,二十四王日者是也 经水后期而至或三十七八日,四五十日,及两三月者是也 经来淋漓不断 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 经水来少而色淡 经水将行而腹痛 经水行后而腹痛 妇人经闭不行或四五十日,或两三月者是也 崩 带 求嗣约言 妊娠 小儿诸疾约言
  • 经水先期而至或十七八九日,二十四王日者是也
  • 经水后期而至或三十七八日,四五十日,及两三月者是也
  • 经来淋漓不断
  • 肺痿肺痈
  • 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
  • 经水来少而色淡
  • 经水将行而腹痛
  • 经水行后而腹痛
  • 妇人经闭不行或四五十日,或两三月者是也
  • 求嗣约言
  • 妊娠
  • 小儿诸疾约言
  • 胃病不食
  • 卷二\外科约言
  • 伤寒溯源解
  • 辩温约言
  • 辩认邪盛热炽血伤病情 干呕不止 张目谵语 口渴饮冷不止 大汗如雨 舌苔干黄烦躁不宁 狂叫不避亲疏 二便不利 鼻如煤烟 肛门似烙 小便涓滴作痛 食入即吐 昏沉不省人事 日晡发热饮冷妄言鬼神 呃逆不止 鼻血如注 斑疹频发 喉痛厥逆 脓血下行不止 皮毛干粗 筋挛拘急 阴囊如斗 周身红块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 头面肿痛
  • 干呕不止
  • 张目谵语
  • 口渴饮冷不止
  • 大汗如雨
  • 舌苔干黄烦躁不宁
  • 脾病呕吐泄泻
  • 狂叫不避亲疏
  • 二便不利
  • 鼻如煤烟
  • 肛门似烙
  • 小便涓滴作痛
  • 食入即吐
  • 昏沉不省人事
  • 日晡发热饮冷妄言鬼神
  • 呃逆不止
  • 鼻血如注
  • 肝病筋挛
  • 斑疹频发
  • 喉痛厥逆
  • 脓血下行不止
  • 皮毛干粗
  • 筋挛拘急
  • 阴囊如斗
  • 周身红块
  •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
  • 头面肿痛
  • 伤寒溯源解

    仲景为医林之祖,着《伤寒》一书,以开渡世津梁,揭出三阳三阴,包含乾坤二气之妙,后贤始有步趋。无奈相沿日久,注家日多,纷纷聚讼,各逞已见,舍本逐末,已至于今,故读《伤寒》书者寡矣。亦并不知“伤寒”何所取义也。取注《伤寒》者,亦只是照原文敷衍几句,并未道及《伤寒》宗旨,与万病不出《伤寒》宗旨,教后人何由得入仲景之门。予特直解之。夫曰伤寒者,邪伤于寒水之经也。太阳为三阳三阴之首,居于寒水这地,其卦为坎。[i]阳为阴根(根原本作“恨”,据文义改。)。[/i]坎中一阳,即人身立极真种子,至尊无二,故称之曰太阳。[i][眉批]考之即在六合之中。卷之即在坎中一点,以坎中一点示气在血中,皆喻言也。[/i]如天之日也,太阳从水中而出,子时一阳发动,真机运行,自下而上,自内而外,散水精之气于周身,无时无刻无息不运行也。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的真机。要知气化行于外,从皮肤毛窍而出水气,[i]水即阴,气即阳,外出是气上而水亦上也。[/i]气化行于内,从溺管而出水气。[i]内出是水降而气亦降也。[/i]外出者,轻清之气,如天之雾露也。内出者,重浊之气,如沟渠之流水也。

    太阳之气也无乖,一切外邪无由得入。太阳之气偶衰,无论何节何候中,不正之气干之,[i]一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乃是正气,六气中不正之气,才是客气。六气,每司六十日有零,一年中三百六十日,而一年之事毕,循环之理寓矣。[/i]必先从毛窍而入,闭其太阳运行外出之气机,而太阳之经症即作,故曰伤寒。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i](目原本作“日”,据文义改。)[/i],即是伤寒也。太阳为六经之首,初为外邪所侵,邪尚未盛,正未大衰,比际但奶按定太阳经施治,邪可立去,正可立复。

    因近来不按经施治,用药不当,邪不即去,正气日衰,邪气日盛,势必渐渐入内,故有传经不传腑,传腑不传经,二阳并病,三阳并病,两感为病,渐入厥阴,邪苟未罢,又复传至太阳。迁延日久,变证百出,邪盛正衰,酿成阴阳脱绝种种危候。

    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以匡其失而辅其正,邪在太阳经腑,则以太阳经腑之法治之。邪在阳明经腑,则以阳明经腑之法治之。邪在少阳经腑,则以少阳经腑之法治之。邪在[i](在原本脱,据文义补。)[/i]太阴、少阴、厥阴,或从本化,或从中化,或从标化,按定标本中法治之。举伤寒而万病已具,揭六经,明六气,而一年节候已该。论客邪由外入内,剥尽元气,能令人死,步步立法,扶危为安,似与内伤无涉。不知外邪入内,剥削元气,乃是六。七情由内而戕,剥削元气,毋乃非六经乎?不过外邪之感,有传经之分,七情之伤,无经腑之变。由外入内固有提纲,由内出外,亦有考据。不过未一一指陈,未明明道破,总在学者深思而自得之。[i][眉批]客邪由外入内,以升散清解,不使入内为要。元气由内出外,以温固而收纳,不使外出为要。只此两法,诚为度世金针。[/i]

    予谓一元真气即太阳。太阳进一步不同,又进一步不同,退一步不同,退两步又不同。移步换形,移步更名,其中许多旨归。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有损耳。最可鄙者,今人云仲景之方,是为冬月伤寒立法,并非为内伤与杂证立法。试问内伤失血肺痿,有服甘草干姜汤而愈者否?呕吐泄泻,有服理中汤而愈者否?抑郁肝气不舒,两胁胀痛,有服小柴胡而愈者否?夜梦遗精,有服桂枝龙牡汤而愈者否?肾脏不温,水泛为痰,有服真武汤而愈者否?寒湿腰痛,有服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愈者否?少气懒言,困倦嗜卧,咳嗽潮热,有服建中汤而愈者否?温病初起,有服麻杏石甘汤、鸡子黄连汤、四逆汤而愈者否?痢证,有服白头翁汤、桃花汤而愈者否?腹痛吐泻霍乱,有服理中汤、吴茱萸汤而愈者否?妇人经期、妊娠,有服桂枝汤而愈者否?痘证初起,有服桂枝汤、升麻葛根汤而愈者否?老人便艰涩,有服麻仁丸而愈者否?阳虚大便下血,有服四逆汤而愈者否?阴虚大便脓血,有服鸡子黄连汤而愈者否中?今人不体贴,只记时行几个通套方子,某病用某方,倍其味,某病用某方,减某味,如此而已。究其阴阳至理,全然莫晓,六经变化,罕有得知,愈趋愈下,不堪问矣。

    附七绝一首:

    伤寒二字立津梁,六气循环妙理藏,不是长沙留一线,而今焉有作医郎。

    问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故何也?

    夫曰冬伤于寒者,伤于太阳寒水之气也。冬令乃阳气潜藏,正天一生水之际。少年无知,不能节欲。[i][眉批]节欲二字。不专指房劳,兼一切耗神耗气之事。耗散元精,元精即天一。元精一耗,冬不藏精也。[/i]不能化生真水,即不能克制燥金之气,故当春之际,温病立作。[i]二月属卯、卯酉阳明,燥金主事。[/i]苟能封固严密,[i]指冬能藏精者。[/i]元精即能化生真水,而燥金自不敢横行无忌,春即不病温矣。此刻辛温固本之药,未可遽施,当从二日传经之法治之,未为不可。虽然如此,又当细求,而清凉之品亦不可妄用。病人虽现大热口渴饮冷,谵语,又当于脉息,声音之有神无神,[i][眉批]无神非温,有神乃是。[/i]饮冷之多寡,大便之实与不实,小便之利与不利。有神者,可与麻杏石甘汤,无神者,可用回阳收纳之法治之,庶不致误人性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