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法圆通》 > 心病不安
  • 作者:郑寿全,字钦安 朝代:清
  • 肾病腰痛
  • 头痛如劈
  • 目痛如裂
  • 耳痒欲死
  • 印堂如镜
  • 唇赤如朱
  • 两颧发赤
  • 鼻涕如注
  • 口张气出
  • 眼胞下陷
  • 白眼轮青
  • 头痛
  • 目肿如桃
  • 目常直视
  • 目光如华
  • 面色光彩
  • 面如枯骨
  • 面赤沭如朱面,赤如瘀,面白如纸,面黑如煤,面青如枯草。
  • 齿牙血出
  • 牙肿如茄
  • 耳肿不痛
  • 喉痛饮滚
  • 目病
  • 咳嗽不已
  • 气喘唇青
  • 心痛欲死
  • 腹痛欲绝
  • 肠鸣泻泄
  • 大便下血
  • 小便下血
  • 精滴不已
  • 午后面赤
  • 身痒欲死
  • 耳病肿痛
  • 大汗呃逆
  • 身热无神
  • 吐血身热
  • 大吐身热
  • 大泄身热
  • 午后身热
  • 皮毛出血
  • 阴囊缩入
  • 两脚大烧
  • 鼻流清涕
  • 两手肿热
  • 两乳忽肿
  • 疮口不敛
  • 痘疮平塌
  • 肛脱不收
  • 小便不止
  • 腹痛即泄
  • 身疼无热
  • 身热无疼
  • 身冷内热
  • 鼻孔煽动
  • 身热内冷
  • 身重畏冷
  • 身强不用
  • 脚轻头重
  • 脚麻身软
  • 气喘脉劲
  • 吐血脉大
  • 虚劳脉动
  • 辩脉切要
  • 切脉金针
  • 唇口红肿
  • 相舌切要 舌上白苔 舌上黄苔 舌上黑苔
  • 舌上白苔
  • 舌上黄苔
  • 舌上黑苔
  • 万病一气说
  • 胎元图说
  • 用药须知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病有宜汗者 病有不宜汗者 病有宜吐者 病有不宜吐者 病有宜下者 病有不宜下者 服药须知
  •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
  • 齿牙肿痛
  •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 病有宜汗者
  • 病有不宜汗者
  • 病有宜吐者
  • 病有不宜吐者
  • 病有宜下者
  • 病有不宜下者
  • 服药须知
  • 口臭[附:口苦、口酸、口辛、口甘、口淡、口糜]
  • 卷四 失血破疑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辩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辨解 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 邪正论 客问参芪归地辨论 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解 六客辨解 胎前忌服药品解 食气篇 一气分为六气图说 太阳用药图 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太阳经腑用药图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就用法 阳明经证用药图 葛根汤圆通应用法 阳明经用药图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 阳明里症用药图 大承气汤圆通就用法 少阳经用药图 小柴胡汤圆通应用法 太阴经用药图 理中汤圆通应用法 少阴经用药图 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圆通应用法 厥阴经用药图 乌梅丸圆通应用法
  • 失血破疑说
  •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辩解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辨解
  • 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
  • 邪正论
  • 客问参芪归地辨论
  • 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解
  • 六客辨解
  • 胎前忌服药品解
  • 舌肿、舌痛、重舌、舌强、舌麻、舌木、舌缩
  • 食气篇
  • 一气分为六气图说
  • 太阳用药图
  • 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 太阳经腑用药图
  •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就用法
  • 阳明经证用药图
  • 葛根汤圆通应用法
  • 阳明经用药图
  •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
  • 卷一\用药弊端说
  • 喉蛾
  • 阳明里症用药图
  • 大承气汤圆通就用法
  • 少阳经用药图
  • 小柴胡汤圆通应用法
  • 太阴经用药图
  • 理中汤圆通应用法
  • 少阴经用药图
  • 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圆通应用法
  • 厥阴经用药图
  • 乌梅丸圆通应用法
  • 两手膀背痛
  • 心痛
  • 胃痛
  • 脐痛
  • 疝证
  • 遗精
  • 卷二\各症辩认阴阳用药法眼 大便不利 小便不利 淋证 膝肿痛 脚气 喘证 汗证 健忘 惊悸 不卧 痢证 呃逆 反胃 癫狂 胀满 小儿抽掣 中风 中痰 中食 脱肛 痔疮 赤白浊 血证门 发斑 痿躄 虚劳 厥证 谵语
  • 大便不利
  • 小便不利
  • 卷一\各症辩认阴阳用药法眼 心病不安 肺病咳嗽 肺痿肺痈 胃病不食 脾病呕吐泄泻 肝病筋挛 肾病腰痛 头痛 目病 耳病肿痛 鼻流清涕 鼻孔煽动 唇口红肿 齿牙肿痛 口臭[附:口苦、口酸、口辛、口甘、口淡、口糜] 舌肿、舌痛、重舌、舌强、舌麻、舌木、舌缩 喉蛾 两手膀背痛 心痛 胃痛 脐痛 疝证 遗精
  • 淋证
  • 膝肿痛
  • 脚气
  • 喘证
  • 汗证
  • 健忘
  • 惊悸
  • 不卧
  • 痢证
  • 呃逆
  • 心病不安
  • 反胃
  • 癫狂
  • 胀满
  • 小儿抽掣
  • 中风
  • 中痰
  • 中食
  • 脱肛
  • 痔疮
  • 赤白浊
  • 肺病咳嗽
  • 血证门
  • 发斑
  • 痿躄
  • 虚劳
  • 厥证
  • 谵语
  • 卷二\女科门 经水先期而至或十七八九日,二十四王日者是也 经水后期而至或三十七八日,四五十日,及两三月者是也 经来淋漓不断 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 经水来少而色淡 经水将行而腹痛 经水行后而腹痛 妇人经闭不行或四五十日,或两三月者是也 崩 带 求嗣约言 妊娠 小儿诸疾约言
  • 经水先期而至或十七八九日,二十四王日者是也
  • 经水后期而至或三十七八日,四五十日,及两三月者是也
  • 经来淋漓不断
  • 肺痿肺痈
  • 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
  • 经水来少而色淡
  • 经水将行而腹痛
  • 经水行后而腹痛
  • 妇人经闭不行或四五十日,或两三月者是也
  • 求嗣约言
  • 妊娠
  • 小儿诸疾约言
  • 胃病不食
  • 卷二\外科约言
  • 伤寒溯源解
  • 辩温约言
  • 辩认邪盛热炽血伤病情 干呕不止 张目谵语 口渴饮冷不止 大汗如雨 舌苔干黄烦躁不宁 狂叫不避亲疏 二便不利 鼻如煤烟 肛门似烙 小便涓滴作痛 食入即吐 昏沉不省人事 日晡发热饮冷妄言鬼神 呃逆不止 鼻血如注 斑疹频发 喉痛厥逆 脓血下行不止 皮毛干粗 筋挛拘急 阴囊如斗 周身红块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 头面肿痛
  • 干呕不止
  • 张目谵语
  • 口渴饮冷不止
  • 大汗如雨
  • 舌苔干黄烦躁不宁
  • 脾病呕吐泄泻
  • 狂叫不避亲疏
  • 二便不利
  • 鼻如煤烟
  • 肛门似烙
  • 小便涓滴作痛
  • 食入即吐
  • 昏沉不省人事
  • 日晡发热饮冷妄言鬼神
  • 呃逆不止
  • 鼻血如注
  • 肝病筋挛
  • 斑疹频发
  • 喉痛厥逆
  • 脓血下行不止
  • 皮毛干粗
  • 筋挛拘急
  • 阴囊如斗
  • 周身红块
  •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
  • 头面肿痛
  • 心病不安

    [i]俗云:心跳心慌[/i]

    按心病不安一证;有心血不足为病者,有心气不足为病者。

    心血不足为病者,[i]血不足则火必旺。[/i]其人多烦,小便短赤而咽中干,肌肤枯槁憔悴,而神不大衰,甚则狂妄喜笑,脉必细数,或洪大,喜食甘凉、清淡、油润之品者是也。

    心气不足为病者,气,阳也。气衰则血必旺。其人少神,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多言多劳力、多用心一刻,心中便潮热而自汗出。[i]言者,心之声也。汗者,血之液也。多言、劳力及用心太过,则心气耗。气耗则不能统血,故自汗出。[眉批]心气即心阳,所谓神也。神伤则精散,精散则不能统血,气液脱而为潮热、自汗,此是阳不能统阴,阴无所制。阴证蜂起,正本澄源,立法亲切,于治此病乎何有?[/i]甚至发呕欲吐,[i]心阳一衰,阴气上偕,故发呕。[/i]脉必细微,抑或浮空,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者是也。

    目下市习,不辩阴阳,听说心不安宁,一味重在必血不足一边,故治之有效,有不效。其所用药品,无非人参、酸枣、茯神、远志、琥珀、龙骨、朱砂、地黄、当归、元肉之类,与夫天王补心,定志宁神诸方。然此等方药,全在养血,果系心血不足则甚宜。若系心阳衰败则不当。此属当世混淆莫察之弊,不忍坐视不言,姑酌一治心阳虚方,以补市习之漏。

    补坎益离丹:附子八钱,桂心八钱,蛤粉五钱,炙甘草四钱,生姜五片。

    用药意解:夫曰: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则君火亦即[i](即原本作“郎”,据文义改。)[/i]衰。真火藏于水中,二气浑为一团,故曰一元。[i][眉批]造化机械,阴阳根柢,露于腕下,作一幅活太极图观之,便得医之真实际也。[/i]真火上腾,[i]真火,天体也。其性发,用故在上。[/i]必载真水上升,以交于心,故曰离中含阴。又曰:气行血随,水既上升,又必复降下。[i]水,地体也。随气而至离宫。则水气旺极,极则复降下也。[/i]水下降,君火即与之下降,故曰阴中含阳。又曰:血行气附,主宰神明,即寓于浑然一气之中,昼则出而听政以从阳。阳在上也,曰离。夜则入而休息以从阴,阴在下也,曰坎。此人身立命指归,医家宜亟讲也。今病人心不安宁,既服养血之品而不愈者,明是心阳不足也。心阳不足,固宜直补其心阳。而又曰补坎者,盖以火之根在下也。予意心血不足与心阳不足,皆宜专在下求之,何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也。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心阳不足自可愈,真气升则真水亦升,心血不足亦能疗。其所以服参、枣等味而不愈者,是未知得火衰[i](衰原本作“衰”,据文义改。)[/i]而水不上升也。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热为君,以补坎中之真阳。[i]细查坎阳,乃先天乾金真气所化,故曰金生水。后人见不及此,一味补土生金,补金生水,着重在后天脾肺,不知坎无真气上腾,五脏六腑皆是死物。前贤叫人补脾者,先天赖后天以辅也,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教人补金,是教人补先天真金所化之真气也。道家称取坎填离,即是盗取坎中一点金气也。予恒曰:人活一口气,即此。考桂、附大辛大热,辛即金之味,热即纯阳之性也。仲景深通造化,知桂、附能回阳,故立白通、四逆回阳诸方,起死回生,其功迅速,实非浅见可测。[眉批]乾分一气,落于坤中而成坎,乾即金也,坎即水也。坤中得阳即是火,火曰炎上,故能启示上升而交于心。心属火为离,离中得水,水曰润下,又燃火而下降,全是一金为之斡旋。桂、附、辛归金而热归火,大能升水降火,交接心肾。先生独得仲景之秘,不惜金针暗度,知非再表而彰之,俾医门悉知仲景之微理,大阻用附,桂以起死回生,病家放心,服桂、附以疗生而救死,熟谓病风不可挽。[/i]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肾得补而阳有所依,自然合一矣。[i]附、桂补坎中之阳。阳,气也。蛤粉补坎中之阴。阴,血也。气行血随,血行气附,阴阳合一,升降不乖,何心病之能治乎。此方功用最多,凡一切阳虚诸症,皆能奏功,不独此耳。[/i]况又加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故曰中也者,调和上下之枢机也。此方药品虽少,而三气同调,学者务在药之性味与人身之气机,何品从阳,何品从阴,[i]从阴、从阳,旨归不一,有从元阴、元阳者,坎离之说也。有从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期、厥阴者,六步之谓也。其中之浅浅深深,药性各有专主,须要明白。[/i]如何为顺,如何为逆,[i]顺者,是顺其气机之流行。逆者,逆其气机之欲往。[/i]把这病之阴阳实据,与夫药性之阴阳实据,握之在手,随拈一二味,皆能获效。匪彝[i]彝通“夷”,常理。[/i]所思,子阅之久矣。[i][眉批]从阴从阳,顺往逆来,是用药调气机之手眼,亦医门讲理法治病之权衡。夫人自出母腹,元阴元阳变为坎离,其根落在坤中,由是气传子母,应天度而化生,六经上下往来,表里雌雄相输应,二六不停。水火者,气液也,随呼吸而升降,布五行而有部分,医能明此,号曰上工。钦安酌此一方,名曰补坎益离丹,以治心阳虚证,深得太阳与少(少原本作“必”,据文义改。)阴为表里之机关,窥见岐黄根柢,从桂枝汤变化而出,直透仲景之心法,且不惮烦劳,于辩证用药中,剖明阴阳大旨。学者入理深谈已有把握。知非更拈出仲景治少阴、太阴两大法门,真武何以用附子而不用干姜,理中何以用干姜而不用附子,其四逆附子、干姜并用,何以又独称为救里,而治无专经。此间阴阳奥妙,进退出入,包含气机不少,如何用药认证,以合气机。此皆六步之中,亦有从阴从阳之浅深,药性亦各有专主,均可变化推衍,增减随宜。知非不能明辩,愿以俟学者之深参而有得焉。[/i]

    奈世人沉溺莫挽,深为可慨,兹特再即此方之理推之,与仲景之白通汤同法也;桂枝龙骨牡蛎汤同法也;大、小建中汤同法也;即与后贤之参附汤、封髓丹、阳八味皆同法也。

    古人立方,皆是握定上中下三部之阴阳,而知药性之浅深功用,故随手辄效,得以名方。今人只徒口涌心记,而不识至理攸关,无怪乎为方药所囿矣。更可鄙者,甘草仅用数分,全不知古人立法立方,其方皆有升降,皆用甘草,诚以阴阳之妙,交会中宫,调燮之机,专推国老。何今之不察,而此风之莫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