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法圆通》 > 头痛
  • 作者:郑寿全,字钦安 朝代:清
  • 肾病腰痛
  • 头痛如劈
  • 目痛如裂
  • 耳痒欲死
  • 印堂如镜
  • 唇赤如朱
  • 两颧发赤
  • 鼻涕如注
  • 口张气出
  • 眼胞下陷
  • 白眼轮青
  • 头痛
  • 目肿如桃
  • 目常直视
  • 目光如华
  • 面色光彩
  • 面如枯骨
  • 面赤沭如朱面,赤如瘀,面白如纸,面黑如煤,面青如枯草。
  • 齿牙血出
  • 牙肿如茄
  • 耳肿不痛
  • 喉痛饮滚
  • 目病
  • 咳嗽不已
  • 气喘唇青
  • 心痛欲死
  • 腹痛欲绝
  • 肠鸣泻泄
  • 大便下血
  • 小便下血
  • 精滴不已
  • 午后面赤
  • 身痒欲死
  • 耳病肿痛
  • 大汗呃逆
  • 身热无神
  • 吐血身热
  • 大吐身热
  • 大泄身热
  • 午后身热
  • 皮毛出血
  • 阴囊缩入
  • 两脚大烧
  • 鼻流清涕
  • 两手肿热
  • 两乳忽肿
  • 疮口不敛
  • 痘疮平塌
  • 肛脱不收
  • 小便不止
  • 腹痛即泄
  • 身疼无热
  • 身热无疼
  • 身冷内热
  • 鼻孔煽动
  • 身热内冷
  • 身重畏冷
  • 身强不用
  • 脚轻头重
  • 脚麻身软
  • 气喘脉劲
  • 吐血脉大
  • 虚劳脉动
  • 辩脉切要
  • 切脉金针
  • 唇口红肿
  • 相舌切要 舌上白苔 舌上黄苔 舌上黑苔
  • 舌上白苔
  • 舌上黄苔
  • 舌上黑苔
  • 万病一气说
  • 胎元图说
  • 用药须知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病有宜汗者 病有不宜汗者 病有宜吐者 病有不宜吐者 病有宜下者 病有不宜下者 服药须知
  •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
  • 齿牙肿痛
  •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 病有宜汗者
  • 病有不宜汗者
  • 病有宜吐者
  • 病有不宜吐者
  • 病有宜下者
  • 病有不宜下者
  • 服药须知
  • 口臭[附:口苦、口酸、口辛、口甘、口淡、口糜]
  • 卷四 失血破疑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辩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辨解 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 邪正论 客问参芪归地辨论 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解 六客辨解 胎前忌服药品解 食气篇 一气分为六气图说 太阳用药图 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太阳经腑用药图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就用法 阳明经证用药图 葛根汤圆通应用法 阳明经用药图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 阳明里症用药图 大承气汤圆通就用法 少阳经用药图 小柴胡汤圆通应用法 太阴经用药图 理中汤圆通应用法 少阴经用药图 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圆通应用法 厥阴经用药图 乌梅丸圆通应用法
  • 失血破疑说
  •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辩解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辨解
  • 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
  • 邪正论
  • 客问参芪归地辨论
  • 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解
  • 六客辨解
  • 胎前忌服药品解
  • 舌肿、舌痛、重舌、舌强、舌麻、舌木、舌缩
  • 食气篇
  • 一气分为六气图说
  • 太阳用药图
  • 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 太阳经腑用药图
  •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就用法
  • 阳明经证用药图
  • 葛根汤圆通应用法
  • 阳明经用药图
  •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
  • 卷一\用药弊端说
  • 喉蛾
  • 阳明里症用药图
  • 大承气汤圆通就用法
  • 少阳经用药图
  • 小柴胡汤圆通应用法
  • 太阴经用药图
  • 理中汤圆通应用法
  • 少阴经用药图
  • 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圆通应用法
  • 厥阴经用药图
  • 乌梅丸圆通应用法
  • 两手膀背痛
  • 心痛
  • 胃痛
  • 脐痛
  • 疝证
  • 遗精
  • 卷二\各症辩认阴阳用药法眼 大便不利 小便不利 淋证 膝肿痛 脚气 喘证 汗证 健忘 惊悸 不卧 痢证 呃逆 反胃 癫狂 胀满 小儿抽掣 中风 中痰 中食 脱肛 痔疮 赤白浊 血证门 发斑 痿躄 虚劳 厥证 谵语
  • 大便不利
  • 小便不利
  • 卷一\各症辩认阴阳用药法眼 心病不安 肺病咳嗽 肺痿肺痈 胃病不食 脾病呕吐泄泻 肝病筋挛 肾病腰痛 头痛 目病 耳病肿痛 鼻流清涕 鼻孔煽动 唇口红肿 齿牙肿痛 口臭[附:口苦、口酸、口辛、口甘、口淡、口糜] 舌肿、舌痛、重舌、舌强、舌麻、舌木、舌缩 喉蛾 两手膀背痛 心痛 胃痛 脐痛 疝证 遗精
  • 淋证
  • 膝肿痛
  • 脚气
  • 喘证
  • 汗证
  • 健忘
  • 惊悸
  • 不卧
  • 痢证
  • 呃逆
  • 心病不安
  • 反胃
  • 癫狂
  • 胀满
  • 小儿抽掣
  • 中风
  • 中痰
  • 中食
  • 脱肛
  • 痔疮
  • 赤白浊
  • 肺病咳嗽
  • 血证门
  • 发斑
  • 痿躄
  • 虚劳
  • 厥证
  • 谵语
  • 卷二\女科门 经水先期而至或十七八九日,二十四王日者是也 经水后期而至或三十七八日,四五十日,及两三月者是也 经来淋漓不断 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 经水来少而色淡 经水将行而腹痛 经水行后而腹痛 妇人经闭不行或四五十日,或两三月者是也 崩 带 求嗣约言 妊娠 小儿诸疾约言
  • 经水先期而至或十七八九日,二十四王日者是也
  • 经水后期而至或三十七八日,四五十日,及两三月者是也
  • 经来淋漓不断
  • 肺痿肺痈
  • 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
  • 经水来少而色淡
  • 经水将行而腹痛
  • 经水行后而腹痛
  • 妇人经闭不行或四五十日,或两三月者是也
  • 求嗣约言
  • 妊娠
  • 小儿诸疾约言
  • 胃病不食
  • 卷二\外科约言
  • 伤寒溯源解
  • 辩温约言
  • 辩认邪盛热炽血伤病情 干呕不止 张目谵语 口渴饮冷不止 大汗如雨 舌苔干黄烦躁不宁 狂叫不避亲疏 二便不利 鼻如煤烟 肛门似烙 小便涓滴作痛 食入即吐 昏沉不省人事 日晡发热饮冷妄言鬼神 呃逆不止 鼻血如注 斑疹频发 喉痛厥逆 脓血下行不止 皮毛干粗 筋挛拘急 阴囊如斗 周身红块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 头面肿痛
  • 干呕不止
  • 张目谵语
  • 口渴饮冷不止
  • 大汗如雨
  • 舌苔干黄烦躁不宁
  • 脾病呕吐泄泻
  • 狂叫不避亲疏
  • 二便不利
  • 鼻如煤烟
  • 肛门似烙
  • 小便涓滴作痛
  • 食入即吐
  • 昏沉不省人事
  • 日晡发热饮冷妄言鬼神
  • 呃逆不止
  • 鼻血如注
  • 肝病筋挛
  • 斑疹频发
  • 喉痛厥逆
  • 脓血下行不止
  • 皮毛干粗
  • 筋挛拘急
  • 阴囊如斗
  • 周身红块
  •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
  • 头面肿痛
  • 头痛

    按头痛一证,有从外而入者,有从内而出者。从外而入者,风、寒、暑、湿、燥、火,六客之邪干之也。干于三阳,俱以表称,干于三阴,俱以里论。[i]此指六客由外入内之谓,非指七情损伤,由内出外之谓。[/i]三阳者何?一曰太阳头痛,脉浮项强,发热恶寒恶风是也。自汗恶风,主以桂枝汤。恶寒无汗,主以麻黄汤。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二曰阳明头痛,额前、眉棱、眼眶胀甚,脉长,恶热,主以葛根汤。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三曰少阳头痛,而两侧独甚,寒热往来,目眩口苦,主以小柴胡汤。是顺其本经之气机也。三阳之气机顺,邪不至入于内,而三阴不病矣。若三阳之外邪不解,则必传于三阴,三阴者何?四曰太阴。外邪传至太阴,太阴主湿,邪从湿化,湿气上蒸,头痛而重,四肢酸疼而觉冷,腹满呕吐不食,主以理中汤,是温中除湿之意也。五曰少阴。[i]少阴乃水火交会之区。[/i]邪入少阴,若协火而化为热邪,热气上蒸,头痛而咽干便赤,少气懒言,肌肤燥熯,法宜养阴,主以鸡子黄连汤,是润燥救阴之意也。邪若协水而化为阴邪,头痛而脉微欲绝,身重而欲寐懒言,咽干而口不渴,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温经散寒,扶阳抑阴之意也。六曰厥阴。邪入厥阴,厥阴主风木,邪从风化为病,风主轻清,头痛而巅项更甚。诸阴之脉至颈而还,惟厥阴脉会顶巅。厥阴又属至阴之所,邪入此,从阴化者亦多。顶痛多兼干呕吐涎,爪甲、唇口青色、肢冷腹痛。主以吴萸四逆汤,是回阳降逆祛阴之意也。[i][眉批]此论六经头痛。三阳三阴为病,有界限,有次第,有传不传,传者病也。著眼论《素问》云:三阳为父,指太阳;二阳为卫,指阳阴;一阳为纪,指少阳。三阴为母,指太阴,二阴为雌,指少阴,一阴为使,指厥阴。此篇所论,是从六步流行之气机言之也。[/i]邪在三阳,法宜升解,不使入内为要。邪在三阴,法宜温固,由内而释,不使伤表为先。[i][眉批]总结六经。[/i]

    若内伤日久,七情过度,阳虚阴虚,亦能作头病,但病形无外感可征,头眩昏晕,十居其八,头痛十仅二三。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定,有欲绳索紧捆者,其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渴饮滚汤,此属阳脱于上,乃系危候。法宜回阳收纲为要,如大剂白通四逆之类。缓则不救。若误用发散,旦夕即亡。因阴虚而头痛者,乃火邪上冲,其人虽无外感可征,多心烦咽干,便赤饮冷,有觉火从脚底而上,火从两腰而上,火从脐下而上,上即头痛,无有定时,非若外感这终曰无已时也。法宜扶阴,如六味、八味之类。此条尚有区分,病人自觉火自下而上时,其人安静,不喜冷饮,咽不干,便不赤,心不烦,唇舌若青,则又是阴气上腾。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之复之,切不可妄用滋阴降火。一滋阴降火,则阴愈胜而阳愈消,脱证立作矣。[i][眉批]推论头痛有阳虚阴虚危候,析阴阳于微芒。[/i]内外两法,各有攸归,前贤虽称头为诸阳之首,清气所居,高巅惟风可到,治之专以祛风为主,此语近是。予谓凡病头痛之人,每由内之正气不足,不能充周,外之一切风邪,[i]六客即是六风,风字宜活看。[/i]内之一切阳虚阴虚,俱能上逆而为病。外邪则按定六经提纲病情为准,内伤则按定喜怒哀忧思恐惧,阳虚阴虚为要,他如诸书所载。有名雷头风者,头响者,头摇者,头重者,偏左偏右者,大头毒者,宿食头痛者,种种名目,亦不可不知。雷头与响者,气挟肝火而聚于上也。[i]火即是风,言其盛也。[/i]雷头,主以清震汤。头响者,主以小柴胡加丹、栀。头摇者,风淫于内也,主以养血汤。头重者,湿气蒸于上也,主以祛[i](祛原本作“法”,据文义改。)[/i]风散湿汤。偏于左者,血虚风动也,主以四物加风药。偏于右者,气虚而风袭之也,主以四君加风药。[i]左右二证,予常以封髓丹加吴萸、安桂,屡治屡效。[/i]大头毒者,外感时行疠气,壅于三阳也,主经普济消毒饮。宿食痛者,饥则安而饱则甚,由胃中浊气上蒸也,主以平胃散加消导药。以上等法,皆前贤所制,亦可择取,姑存之,以便参考。[i][眉批]提顿开下,搜采无遗,名论不刊,医家上乘。[/i]

    查近市习,一见头痛,不按阴阳,专主祛风,所用无非川芎、白芷、荆芥、防风、蔓荆、藁本、羌活、天麻、辛夷、苍耳。夫此等药品,皆轻清之品,用以祛三阳表分之风,则效如桴鼓,用以治三阴上逆外越之征,则为害最烈,不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