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脉经》 >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 西晋·王叔和着
  •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 卷十 上足三阳脉 上足三阴脉 上阳跷阴跷带脉
  •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 上足三阳脉
  • 上足三阴脉
  • 上阳跷阴跷带脉
  •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 平虚实第十
  •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
  • 卷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 卷三 肝胆部第一 心小肠部第二 脾胃部第三 肺大肠部第四 肾膀胱部第五
  • 肝胆部第一
  • 心小肠部第二
  • 脾胃部第三
  • 肺大肠部第四
  • 肾膀胱部第五
  • 卷一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持脉轻重法第六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平虚实第十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
  • 卷四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平杂病脉第二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诊损至脉第五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 平杂病脉第二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 诊损至脉第五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 卷五 张仲景论脉第一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
  • 张仲景论脉第一
  •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 扁鹊脉法第三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 卷六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 平脉早晏法第二
  •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 卷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病可发汗证第二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病不可吐证第四 病可吐证第五 病不可下证第六 病可下证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病可温证第九 病不可灸证第十 病可灸证第十一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病可刺证第十三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病可水证第十五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病可火证第十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 病可发汗证第二
  •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 病不可吐证第四
  • 病可吐证第五
  • 病不可下证第六
  • 病可下证第七
  •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 病可温证第九
  • 病不可灸证第十
  • 病可灸证第十一
  •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 病可刺证第十三
  •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 病可水证第十五
  •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 病可火证第十七
  •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 卷八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平湿脉证第二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平黄胆寒热疟脉证第九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 平湿脉证第二
  •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 持脉轻重法第六
  •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 平黄胆寒热疟脉证第九
  •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 卷九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而死,宽缓即瘥。夫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也。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

    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之微涩也。

    寸口脉紧而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其人则吐。脉弦者,虚也。

    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谷不得入也。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脉滑,按之虚绝者,其人必下利。

    下利,有微热,其人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若微发热,汗自出者,自愈。设脉复紧,为未解。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清脓血。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脉数而浮(一作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其人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其脏寒者,当下之。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

    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此为病不尽,当复下之。

    下利而谵语者,为有燥屎也,宜下之。

    下利而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

    下利,腹中坚者,当下之。

    下利后更烦,按其心下濡者,为虚烦也。

    下利后,脉三部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

    下利,脉浮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胃中寒实,而下利不止者,死。

    夫风寒下者,不可下之。下之后,心下坚痛。脉迟者,为寒,但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