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脉经》 >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 西晋·王叔和着
  •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 卷十 上足三阳脉 上足三阴脉 上阳跷阴跷带脉
  •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 上足三阳脉
  • 上足三阴脉
  • 上阳跷阴跷带脉
  •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 平虚实第十
  •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
  • 卷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 卷三 肝胆部第一 心小肠部第二 脾胃部第三 肺大肠部第四 肾膀胱部第五
  • 肝胆部第一
  • 心小肠部第二
  • 脾胃部第三
  • 肺大肠部第四
  • 肾膀胱部第五
  • 卷一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持脉轻重法第六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平虚实第十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
  • 卷四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平杂病脉第二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诊损至脉第五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 平杂病脉第二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 诊损至脉第五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 卷五 张仲景论脉第一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
  • 张仲景论脉第一
  •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 扁鹊脉法第三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 卷六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 平脉早晏法第二
  •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 卷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病可发汗证第二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病不可吐证第四 病可吐证第五 病不可下证第六 病可下证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病可温证第九 病不可灸证第十 病可灸证第十一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病可刺证第十三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病可水证第十五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病可火证第十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 病可发汗证第二
  •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 病不可吐证第四
  • 病可吐证第五
  • 病不可下证第六
  • 病可下证第七
  •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 病可温证第九
  • 病不可灸证第十
  • 病可灸证第十一
  •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 病可刺证第十三
  •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 病可水证第十五
  •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 病可火证第十七
  •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 卷八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平湿脉证第二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平黄胆寒热疟脉证第九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 平湿脉证第二
  •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 持脉轻重法第六
  •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 平黄胆寒热疟脉证第九
  •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 卷九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其人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如鼓,一作如故,不满)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体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脉浮而洪。

    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而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形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风水,其脉浮,浮为在表,其人能食,头痛汗出,表无佗病,病者言但下重,故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防己黄汤主之。(一云: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汤主之)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而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师曰:裹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一云:皮水,其脉沉,头面浮肿,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则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一作消渴),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寸口脉浮而迟,浮脉热,迟脉潜,热潜相抟,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热,数脉止,热止相抟,名曰伏。沉伏相抟,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抟,水走皮肤,则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水不沾流,走在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师曰: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

    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沉者与附子麻黄汤,浮者与杏子汤。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一云大便反坚)。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一云水分)。

    问曰:病者若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师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紧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黄汗之病,身体洪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而渴,一作不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其脉自沉。

    问曰:黄汗之病,从何得之?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黄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则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汤主之。

    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术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