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脉经》 >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 西晋·王叔和着
  •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 卷十 上足三阳脉 上足三阴脉 上阳跷阴跷带脉
  •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 上足三阳脉
  • 上足三阴脉
  • 上阳跷阴跷带脉
  •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 平虚实第十
  •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
  • 卷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 卷三 肝胆部第一 心小肠部第二 脾胃部第三 肺大肠部第四 肾膀胱部第五
  • 肝胆部第一
  • 心小肠部第二
  • 脾胃部第三
  • 肺大肠部第四
  • 肾膀胱部第五
  • 卷一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持脉轻重法第六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平虚实第十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
  • 卷四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平杂病脉第二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诊损至脉第五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 平杂病脉第二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 诊损至脉第五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 卷五 张仲景论脉第一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
  • 张仲景论脉第一
  •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 扁鹊脉法第三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 卷六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 平脉早晏法第二
  •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 卷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病可发汗证第二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病不可吐证第四 病可吐证第五 病不可下证第六 病可下证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病可温证第九 病不可灸证第十 病可灸证第十一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病可刺证第十三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病可水证第十五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病可火证第十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 病可发汗证第二
  •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 病不可吐证第四
  • 病可吐证第五
  • 病不可下证第六
  • 病可下证第七
  •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 病可温证第九
  • 病不可灸证第十
  • 病可灸证第十一
  •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 病可刺证第十三
  •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 病可水证第十五
  •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 病可火证第十七
  •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 卷八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平湿脉证第二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平黄胆寒热疟脉证第九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 平湿脉证第二
  •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 持脉轻重法第六
  •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 平黄胆寒热疟脉证第九
  •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 卷九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病先发于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五日之胃,腹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濡而散者,当病漏汗(漏,一作灌)。至今不复散发。

    肺脉沉之而数,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热,腹满,肠中热,小便赤,肩背痛,从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内,汗出当风。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大,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因醉而使内也。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者,其人吐浊涕。

    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拥所致。

    肺胀者,虚而满,喘咳逆倚息,目如脱状,其脉浮。肺水者,其人身体重,而小便难,时时大便鸭溏。肝乘肺,必作虚。脉软而弱,弱反在关,软反在巅。浮反在上,弱反在下。浮则为阳,弱则血不足,必弱为虚。浮弱自别,浮则自出,弱则为入。浮则为出不入,此为有表无里;弱则为入不出,此为无表有里。阳出极汗,齐腰而还,此为无表有里,故名曰厥阳。在当汗出不汗出。趺阳脉浮缓,少阳微紧,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其病属肺。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

    久久不愈,病洒洒寒热,气逆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适以春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得之。

    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补肺汤、泻肺散。春当刺少商,夏刺鱼际,皆泻之;季夏刺太渊,秋刺经渠,冬刺尺泽,皆补之。又当灸膻中百壮,背第三椎二十五壮。肺病者,必喘咳,逆气,肩息,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挛,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手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少阴血者。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之旁,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后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失无度。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腋下(一云腕上)分间,别走阳明。其别者,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实则手兑掌起,虚则欠咳,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肺病,身当有热,咳嗽,短气,唾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其色当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