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帝内经·素问》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黄帝内经》简介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风论篇第四十二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骨空论篇第六十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阴阳离合篇第六
  • 咳论篇第三十八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紧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