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6.吐血证(二)
  • 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
  • 1.资生汤
  • 2.十全育真汤
  • 3.醴泉饮
  • 4.一味薯蓣饮
  • 5.参麦汤
  • 6.珠玉二宝粥
  • 7.沃雪汤
  • 9.既济汤
  • 10.来复汤
  • 11.镇摄汤
  • 8.水晶桃
  • 医方·(二)治阳虚方
  • 敦复汤
  • 附∶服硫黄法
  • 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
  • 1.升陷汤
  • 2.回阳升陷汤
  • 3.理郁升陷汤
  • 4.醒脾升陷汤
  • 医方·(四)治喘息方
  • 1.参赭镇气汤
  • 2.薯蓣纳气汤
  • 3.滋培汤
  • 医方·(五)治痰饮方
  • 1.理饮汤
  • 2.理痰汤
  • 3.龙理痰汤
  • 4.健脾化痰丸
  • 5.期颐饼
  • 6.治痰点天突穴法
  • 医方·(六)治肺病方
  • 1.黄膏
  • 2.清金益气汤
  • 3.清金解毒汤
  • 4.安肺宁嗽丸
  • 5.清凉华盖饮
  • 医方·(七)治吐衄方
  • 1.寒降汤
  • 2.温降汤
  • 3.清降汤
  • 4.保元寒降汤
  • 5.保元清降汤
  • 6.秘红丹
  • 7.二鲜饮
  • 8.三鲜饮
  • 9.化血丹
  • 10.补络补管汤
  • 11.化瘀理膈丹
  • 医方·(八)治心病方
  • 1.定心汤
  • 2.安魂汤
  • 医方·(九)治癫狂方
  • 1.荡痰汤
  • 2.荡痰加甘遂汤
  • 3.调气养神汤
  • 医方·(十)治痫风方
  • 1.加味磁朱丸
  • 2.通变黑锡丹
  • 3.一味铁养汤
  • 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
  • 1.定风丹
  • 2.镇风汤
  • 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
  • 1.搜风汤
  • 2.逐风汤
  • 3.加味黄五物汤
  • 4.加味玉屏风散
  • 5.镇肝熄风汤
  • 6.加味补血汤
  • 医方·(十三)治肢体痿废方
  • 1.振颓汤
  • 2.振颓丸
  • 3.姜胶膏
  • 医方·(十四)治膈食方
  • 参赭培气汤
  • 医方·(十五)治呕吐方
  • 1.镇逆汤
  • 2.薯蓣半夏粥
  • 医方·(十六)治霍乱方
  • 1.急救回生丹
  • 2.卫生防疫宝丹
  • 3.急救回阳汤
  • 医方·(十七)治泄泻方
  • 1.益脾饼
  • 2.扶中汤
  • 3.薯蓣粥
  • 4.薯蓣鸡子黄粥
  • 5.薯蓣苜汤
  • 6.加味天水散
  • 7.加味四神丸
  • 医方·(十八)治痢方
  • 1.化滞汤
  • 2.燮理汤
  • 3.解毒生化丹
  • 4.天水涤肠汤
  • 5.通变白头翁汤
  • 6.三宝粥
  • 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
  • 医方·(十九)治燥结方
  • 1.硝菔通结汤
  • 2.赭遂攻结汤
  • 3.通结用葱白熨法
  • 医方·(二十)治消渴方
  • 1.玉液汤
  • 2.滋膵饮
  • 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
  • 1.宣阳汤
  • 2.济阴汤
  • 3.白茅根汤
  • 4.温通汤
  • 5.加味苓桂术甘汤
  • 6.寒通汤
  • 7.升麻黄汤
  • 8.鸡汤
  • 9.鸡茅根汤
  • 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 1.理血汤
  • 2.膏淋汤
  • 3.气淋汤
  • 4.劳淋汤
  • 5.砂淋丸
  • 6.寒淋汤
  • 7.秘真丹
  • 8.毒淋汤
  • 9.清毒二仙丹
  • 10.鲜小蓟根汤
  • 11.澄化汤
  • 12.清肾汤
  • 13.舒和汤
  • 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
  • 1.麻黄加知母汤
  • 2.加味桂枝代粥汤
  • 3.从龙汤
  • 4.馏水石膏饮
  • 5.通变大柴胡汤
  • 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 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
  • 1.清解汤
  • 2.凉解汤
  • 3.寒解汤
  • 4.石膏阿斯匹林汤
  • 5.和解汤
  • 6.宣解汤
  • 7.滋阴宣解汤
  • 8.滋阴清燥汤
  • 9.滋阴固下汤
  • 10.犹龙汤
  • 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
  • 1.仙露汤
  • 2.石膏粳米汤
  • 3.镇逆白虎汤
  • 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 5.宁嗽定喘饮
  • 6.荡胸汤
  • 7.一味莱菔子汤
  • 8.镇逆承气汤
  • 医方·(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
  • 1.青盂汤
  • 2.护心至宝丹
  • 3.清疹汤
  • 医方·(二十七)治疟疾方
  • 加味小柴胡汤
  • 医方·(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
  • 1.升降汤
  • 2.培脾舒肝汤
  • 3.金铃泻肝汤
  • 4.活络效灵丹
  • 5.活络祛寒汤
  • 6.健运汤
  • 7.振中汤
  • 8.曲直汤
  • 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
  • 1.玉烛汤
  • 2.理冲汤
  • 3.理冲丸
  • 4.安冲汤
  • 5.固冲汤
  • 6.温冲汤
  • 7.清带汤
  • 8.加味麦门冬汤
  • 9.寿胎丸
  • 10.安胃饮
  • 11.大顺汤
  • 12.和血熄风汤
  • 13.滋阴清胃汤
  • 14.滋乳汤
  • 15.消乳汤
  • 16.升肝舒郁汤
  • 17.资生通脉汤
  • 医方·(三十)治眼科方
  • 1.蒲公英汤
  • 2.磨翳水
  • 3.磨翳散
  • 4.明目蓬硝水
  • 5.清脑黄连膏
  • 6.益瞳丸
  • 7.羊肝猪胆丸
  • 医方·(三十一)治咽喉方
  • 咀华清喉丹
  • 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
  • 1.古方马乳饮
  • 2.牙疳散
  • 3.牙疳敷藤黄法
  • 医方·(三十三)治疮科方
  • 1.消瘰丸
  • 2.消瘰膏
  • 3.化腐生肌散
  • 4.内托生肌散
  • 5.洗髓丹
  • 1.石膏解
  • 2.人参解 附∶人参形状考
  • 附∶人参形状考
  • 3.西洋参解
  • 4.黄解
  • 5.山萸肉解
  • 6.白术解
  • 7.赭石解
  • 8.山药解
  • 9.地黄解
  • 10.甘草解 附∶甘草反鲢鱼之质疑
  • 附∶甘草反鲢鱼之质疑
  • 11.朱砂解
  • 12.鸦胆子解
  • 13.龙骨解
  • 14.牡蛎解
  • 15.石决明解
  • 16.玄参解
  • 17.当归解
  • 18.芍药解
  • 19.芎解
  • 20.大黄解
  • 21.朴硝、硝石解 附∶朴硝炼玄明粉法
  • 附∶朴硝炼玄明粉法
  • 22.浓朴解
  • 23.麻黄解
  • 24.柴胡解
  • 25.桂枝解
  • 26.三七解
  • 27.滑石解
  • 28.牛膝解
  • 29.远志解
  • 30.龙胆草解
  • 31.半夏解
  • 32.栝蒌解
  • 33.天花粉解
  • 34.干姜解
  • 作者:张锡纯 朝代:清 年份:公元1909年
  • 2.诊余随笔
  • 3.自述治愈牙疼之经过
  • 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
  • 5.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
  • 6.目疾由于伏气化热者治法
  • 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
  • 8.治幼年温热证宜预防其出痧疹
  • 9.痫疯治法
  • 10.小儿痉病治法
  • 11.癞证治法
  • 12.治梦遗法
  • 13.肢体受寒疼痛可熨以坎离砂及坎离砂制法
  • 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
  • 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
  • 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
  • 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
  • 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
  • 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
  • 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
  • 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治法
  • 7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
  • 74.论水臌气臌治法
  • 75.论血臌治法
  • 76.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
  • 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 78.论火不归原治法
  • 79.论腰疼治法
  • 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
  • 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
  • 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
  • 83.论鼻渊治法
  • 84.详论咽喉证治法
  • 85.论喉证治法
  • 86.详论猩红热治法
  • 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 88.论女子瘕治法
  • 89.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 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
  • 1.临症随笔
  • 33.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 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 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 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 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
  • 38.少阴病桃花汤证
  • 39.少阴病吴茱萸汤证
  • 40.少阴病苦酒汤证
  • 41.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 42.少阴病真武汤证
  • 43.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
  • 44.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 45.厥阴病提纲及意义
  • 46.厥阴病乌梅丸证
  • 47.厥阴病白虎汤证
  • 48.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 49.厥阴病白头翁汤证
  • 50.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
  • 51.温病遗方
  • 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 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
  • 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
  • 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 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
  • 57.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
  • 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 59.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
  • 60.论脑贫血治法
  • 61.论脑贫血痿废治法
  • 62.论心病治法
  • 63.论肺病治法
  • 64.总论喘证治法
  • 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
  • 66.论胃气不降治法
  • 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
  • 68.论痢证治法
  • 69.论肠结治法
  • 70.论结胸治法
  • 71.论霍乱治法
  • 72.论肝病治法
  • 45.鲜小蓟根解
  • 46.大麦芽解
  • 附∶麦苗善治黄胆
  • 47.茵陈解
  • 48.莱菔子解 附∶胡莱菔英能解砒石毒
  • 附∶胡莱菔英能解砒石毒
  • 49.枸杞子、地骨皮解
  • 50.海螵蛸、茜草解
  • 51.罂粟壳解
  • 52.竹茹解
  • 35.生姜解
  • 36.附子、乌头、天雄解
  • 37.肉桂解
  • 38.知母解
  • 39.天门冬解
  • 40.麦门冬解
  • 41.黄连解
  • 42.黄芩解
  • 43.白茅根解
  • 44.苇茎、芦根解
  • 53.沙参解
  • 54.连翘解
  • 55.川楝子解
  • 56.薄荷解
  • 57.茯苓、茯神解
  • 58.木通解
  • 59.蒲黄解
  • 60.三棱、莪术解
  • 61.乳香、没药解
  • 62.常山解
  • 63.山楂解
  • 64.石榴解
  • 65.龙眼肉解
  • 66.柏子仁解
  • 67.大枣解
  • 68.胡桃解
  • 69.五味子解
  • 70.萆解
  • 71.鸡内金解
  • 72.穿山甲解
  • 73.蜈蚣解
  • 74.水蛭解
  • 75.蝎子解
  • 76.蝉蜕解
  • 77.羚羊角解
  • 78.血余炭解
  • 79.指甲解
  • 1.六经总论
  • 2.太阳病桂枝汤证
  • 3.太阳病麻黄汤证
  • 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
  • 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
  • 6.太阳病大青龙汤证
  • 7.太阳病小青龙汤证
  • 8.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
  • 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
  • 10.太阳病小陷胸汤证
  • 11.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 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
  • 13.太阳病炙甘草汤证
  • 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
  • 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
  • 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
  • 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
  • 18.阳明病白虎汤证
  • 19.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 20.阳明病三承气汤证
  • 21.阳明病茵陈蒿汤证
  • 22.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
  • 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 24.阳明病猪苓汤证
  • 25.阳明病四逆汤证
  • 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
  • 2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 28.少阳病大柴胡汤证
  • 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 30.太阴病提纲及意义
  • 31.太阴病桂枝汤证
  • 32.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
  • 12.处女经闭
  • 13.血崩证
  • 2.受妊呕吐
  • 3.怀妊得温病兼痰喘
  • 4.怀妊受温病兼下痢
  • 5.产后下血
  • 6.产后手足抽掣
  • 7.产后瘕
  • 8.血闭成瘕
  • 9.产后温病
  • 10.流产后满闷
  • 11.月闭兼温疹靥急
  • 2.疟疾兼脾胀
  • 3.疟疾兼暑热
  • 4.疟痢兼证
  • 医案·(十七)霍乱门 1.霍乱兼转筋 2.霍乱吐泻 3.霍乱脱证 4.霍乱暴脱证
  • 1.霍乱兼转筋
  • 2.霍乱吐泻
  • 3.霍乱脱证
  • 4.霍乱暴脱证
  • 医案·(十八)妇女科 1.怀妊受温病 2.受妊呕吐 3.怀妊得温病兼痰喘 4.怀妊受温病兼下痢 5.产后下血 6.产后手足抽掣 7.产后瘕 8.血闭成瘕 9.产后温病 10.流产后满闷 11.月闭兼温疹靥急 12.处女经闭 13.血崩证
  • 1.怀妊受温病
  • 10.温病兼痧疹
  • 11.温病兼劳力过度
  • 12.温病兼下痢
  • 13.温病兼脑膜炎
  • 14.温热泄泻
  • 15.温病兼虚热
  • 16.温病体虚
  • 17.温热腹疼兼下痢
  • 18.温病兼下痢
  • 19.温病兼下痢
  • 1.温病兼大气下陷
  • 2.温病兼气虚气郁
  • 3.温病兼吐泻腿抽
  • 4.温病少阴证
  • 5.温病结胸(一)
  • 6.温病结胸(二)
  • 7.温病(一)
  • 8.风温
  • 9.风温兼伏气化热
  • 20.暑温兼泄泻
  • 21.温病(二)
  • 22.温病兼项后作疼
  • 23.温病兼胁疼
  • 24.风温兼喘促
  • 25.秋温兼伏气化热
  • 26.温病兼呕吐
  • 27.温病兼呕吐
  • 28.温病兼衄血便血
  • 29.温疹
  • 30.温疹兼喉痧
  • 31.温病兼喉痧痰喘
  • 32.温病兼喉疼
  • 33.温病兼阴虚
  • 34.温病兼喘胀
  • 35.温病兼虚热
  • 36.温病兼吐血
  • 37.温病兼冲气上冲
  • 医案·(十六)疟疾门 1.疟疾兼阴虚 2.疟疾兼脾胀 3.疟疾兼暑热 4.疟痢兼证
  • 1.疟疾兼阴虚
  • 1.泄泻兼发灼
  • 2.小便白浊
  • 3.小便因寒闭塞
  • 医案·(十二)不寐病门 1.心虚不寐 2.不寐兼惊悸
  • 1.心虚不寐
  • 2.不寐兼惊悸
  • 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 1.痫风兼脑充血 2.受风螈 3.慢脾风(一) 4.慢脾风(二) 5.将成慢脾风 6.癫狂失心 7.神经锗乱
  • 1.痫风兼脑充血
  • 2.受风螈
  • 3.慢脾风(一)
  • 4.慢脾风(二)
  • 5.将成慢脾风
  • 6.癫狂失心
  • 7.神经锗乱
  • 医案·(十四)伤寒门 1.伤寒兼脑膜炎 2.伤寒脉闭(一) 3.伤寒脉闭(二) 4.少阴伤寒 5.伤寒兼有伏热证
  • 1.伤寒兼脑膜炎
  • 2.伤寒脉闭(一)
  • 3.伤寒脉闭(二)
  • 4.少阴伤寒
  • 5.伤寒兼有伏热证
  • 医案·(七)肢体疼痛门 1.胁疼 2.胁下疼兼胃口疼 3.胁疼 4.腰疼 5.腿疼
  • 1.胁疼
  • 2.胁下疼兼胃口疼
  • 3.胁疼
  • 4.腰疼
  • 5.腿疼
  • 医案·(八)肿胀门 1.受风水肿 2.阴虚水肿 3.风水有痰
  • 1.受风水肿
  • 2.阴虚水肿
  • 3.风水有痰
  • 医案·(九)黄胆门 1.黄胆兼外感 2.黄胆(一) 3.黄胆(二)
  • 1.黄胆兼外感
  • 2.黄胆(一)
  • 3.黄胆(二)
  • 医案·(十)痢疾门 1.痢疾转肠溃疡 2.痢疾(一) 3.痢疾(二) 4.噤口痢
  • 1.痢疾转肠溃疡
  • 2.痢疾(一)
  • 3.痢疾(二)
  • 4.噤口痢
  • 医案·(十一)大小便病门 1.泄泻兼发灼 2.小便白浊 3.小便因寒闭塞
  • 22.答章××代友问病案治法
  • 23.答庞××问大便脱肛治法
  • 24.答徐××读《伤寒论》质疑四则
  • 25.答徐××阳旦汤之商榷
  • 26.答王××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
  • 27.答刘××问七伤
  • 28.答刘××问湿温治法之理由
  • 29.答刘××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
  • 30.答徐××问腹疼治法
  • 31.答宗弟××问右臂疼治法
  • 32.答周××为母问疼风证治法
  • 33.答××女士问疼经治法
  • 34.答王××问时方生化汤
  • 35.答吴××问病
  • 36.答徐××问其妻荡漾病治法
  • 37.答郭××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
  • 38.答王××质疑
  • 39.答黄××问接骨方并论及接筋方
  • 40.答任××问病三则
  • 41.答黄××问创伤及跌打损伤外敷内服止疼化瘀方
  • 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
  • 43.治疯犬伤方
  • 44.解砒石毒兼解火柴毒方
  • 附录∶崔××来函介绍三方 (1)外伤甚重救急方 (2)服食松脂法 (3)止咳方
  • (1)外伤甚重救急方
  • (2)服食松脂法
  • (3)止咳方
  • 医案·(一)虚劳喘嗽门 1.虚劳证阳亢阴亏 2.虚劳兼劳碌过度 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 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 5.劳热咳嗽 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 7.肺劳痰喘 8.肺劳喘咳 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 10.肺病咳嗽吐血 11.肺病咳吐脓血 12.肺病咳吐痰血
  • 1.虚劳证阳亢阴亏
  • 2.虚劳兼劳碌过度
  • 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
  • 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
  • 5.劳热咳嗽
  • 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
  • 7.肺劳痰喘
  • 8.肺劳喘咳
  • 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
  • 10.肺病咳嗽吐血
  • 11.肺病咳吐脓血
  • 12.肺病咳吐痰血
  • 医案·(二)气病门 1.大气下陷兼小便不禁 2.大气下陷 3.大气下陷身冷 4.大气陷兼消食 5.大气陷兼疝气 6.冲气上冲兼奔豚 7.胃气不降 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9.胃气不降
  • 1.大气下陷兼小便不禁
  • 2.大气下陷
  • 3.大气下陷身冷
  • 4.大气陷兼消食
  • 5.大气陷兼疝气
  • 6.冲气上冲兼奔豚
  • 7.胃气不降
  • 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 9.胃气不降
  • 医案·(三)血病门 1.吐血证 2.咳血兼吐血证 3.吐血兼咳嗽(一) 4.吐血兼咳嗽(二) 5.吐血证(一) 6.吐血证(二) 7.大便下血(一) 8.大便下血(二) 9.大便下血(三) 10.大便下血(四) 11.瘀血短气
  • 1.吐血证
  • 2.咳血兼吐血证
  • 3.吐血兼咳嗽(一)
  • 4.吐血兼咳嗽(二)
  • 5.吐血证(一)
  • 6.吐血证(二)
  • 7.大便下血(一)
  • 8.大便下血(二)
  • 9.大便下血(三)
  • 10.大便下血(四)
  • 11.瘀血短气
  • 医案·(四)脑充血门 1.脑充血头疼(一) 2.脑充血头疼(二) 3.脑充血头疼(三) 4.脑充血兼腿痿弱 5.脑充血兼痰厥 6.脑充血兼偏枯
  • 1.脑充血头疼(一)
  • 2.脑充血头疼(二)
  • 3.脑充血头疼(三)
  • 4.脑充血兼腿痿弱
  • 5.脑充血兼痰厥
  • 6.脑充血兼偏枯
  • 医案·(五)肠胃病门 1.噎膈 2.反胃吐食 3.胃脘疼闷 4.冷积腹疼 5.肠结腹疼 6.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
  • 1.噎膈
  • 2.反胃吐食
  • 3.胃脘疼闷
  • 4.冷积腹疼
  • 5.肠结腹疼
  • 6.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
  • 医案·(六)头部病门 1.头疼 2.目病干疼 3.牙疼
  • 1.头疼
  • 2.目病干疼
  • 3.牙疼
  • 6.吐血证(二)

    天津张姓,年过三旬,偶患吐血证。

    病因 其人性嗜酒,每日必饮,且不知节。初则饮酒过量即觉胸间烦热,后则不饮酒时亦觉烦热,遂至吐血。

    证候 其初吐血之时,原不甚剧,始则痰血相杂,因咳吐出。即或纯吐鲜血,亦不过一日数口,继复因延医服药,方中有柴胡三钱,服药半点钟后,遂大吐不止,仓猝迎愚往视。及至,则所吐之血已盈痰盂,又复连连呕吐,若不立为止住,实有危在目前之惧。幸所携药囊中有生赭石细末一包,俾先用温水送下五钱,其吐少缓须臾,又再送下五钱遂止住不吐。诊其脉弦而芤,数逾五至,其左寸摇摇有动意,问其心中觉怔忡乎?答曰∶怔忡殊甚,几若不能支持。

    诊断 此证初伤于酒,继伤于药,脏腑之血几于倾囊而出。犹幸速为立止,宜急服汤药以养其血,降其胃气保其心气,育其真阴,连服数剂,庶其血不至再吐。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生赭石(六钱轧细) 玄参(六钱) 生地黄(六钱)生龙骨(六钱捣碎) 生牡蛎(六钱捣碎) 生杭芍(五钱) 酸枣仁(四钱炒捣)柏子仁(四钱) 甘草(钱半) 广三七(三钱细末)

    此方将前十味煎汤,三七分两次用,头煎及二煎之汤送服。

    效果 每日服药一剂,连服三日血已不吐,心中不复怔忡。再诊其脉芤动皆无,至数仍略数,遂将生地黄易作熟地黄,俾再服数剂以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