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 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
  • 1.资生汤
  • 2.十全育真汤
  • 3.醴泉饮
  • 4.一味薯蓣饮
  • 5.参麦汤
  • 6.珠玉二宝粥
  • 7.沃雪汤
  • 9.既济汤
  • 10.来复汤
  • 11.镇摄汤
  • 8.水晶桃
  • 医方·(二)治阳虚方
  • 敦复汤
  • 附∶服硫黄法
  • 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
  • 1.升陷汤
  • 2.回阳升陷汤
  • 3.理郁升陷汤
  • 4.醒脾升陷汤
  • 医方·(四)治喘息方
  • 1.参赭镇气汤
  • 2.薯蓣纳气汤
  • 3.滋培汤
  • 医方·(五)治痰饮方
  • 1.理饮汤
  • 2.理痰汤
  • 3.龙理痰汤
  • 4.健脾化痰丸
  • 5.期颐饼
  • 6.治痰点天突穴法
  • 医方·(六)治肺病方
  • 1.黄膏
  • 2.清金益气汤
  • 3.清金解毒汤
  • 4.安肺宁嗽丸
  • 5.清凉华盖饮
  • 医方·(七)治吐衄方
  • 1.寒降汤
  • 2.温降汤
  • 3.清降汤
  • 4.保元寒降汤
  • 5.保元清降汤
  • 6.秘红丹
  • 7.二鲜饮
  • 8.三鲜饮
  • 9.化血丹
  • 10.补络补管汤
  • 11.化瘀理膈丹
  • 医方·(八)治心病方
  • 1.定心汤
  • 2.安魂汤
  • 医方·(九)治癫狂方
  • 1.荡痰汤
  • 2.荡痰加甘遂汤
  • 3.调气养神汤
  • 医方·(十)治痫风方
  • 1.加味磁朱丸
  • 2.通变黑锡丹
  • 3.一味铁养汤
  • 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
  • 1.定风丹
  • 2.镇风汤
  • 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
  • 1.搜风汤
  • 2.逐风汤
  • 3.加味黄五物汤
  • 4.加味玉屏风散
  • 5.镇肝熄风汤
  • 6.加味补血汤
  • 医方·(十三)治肢体痿废方
  • 1.振颓汤
  • 2.振颓丸
  • 3.姜胶膏
  • 医方·(十四)治膈食方
  • 参赭培气汤
  • 医方·(十五)治呕吐方
  • 1.镇逆汤
  • 2.薯蓣半夏粥
  • 医方·(十六)治霍乱方
  • 1.急救回生丹
  • 2.卫生防疫宝丹
  • 3.急救回阳汤
  • 医方·(十七)治泄泻方
  • 1.益脾饼
  • 2.扶中汤
  • 3.薯蓣粥
  • 4.薯蓣鸡子黄粥
  • 5.薯蓣苜汤
  • 6.加味天水散
  • 7.加味四神丸
  • 医方·(十八)治痢方
  • 1.化滞汤
  • 2.燮理汤
  • 3.解毒生化丹
  • 4.天水涤肠汤
  • 5.通变白头翁汤
  • 6.三宝粥
  • 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
  • 医方·(十九)治燥结方
  • 1.硝菔通结汤
  • 2.赭遂攻结汤
  • 3.通结用葱白熨法
  • 医方·(二十)治消渴方
  • 1.玉液汤
  • 2.滋膵饮
  • 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
  • 1.宣阳汤
  • 2.济阴汤
  • 3.白茅根汤
  • 4.温通汤
  • 5.加味苓桂术甘汤
  • 6.寒通汤
  • 7.升麻黄汤
  • 8.鸡汤
  • 9.鸡茅根汤
  • 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 1.理血汤
  • 2.膏淋汤
  • 3.气淋汤
  • 4.劳淋汤
  • 5.砂淋丸
  • 6.寒淋汤
  • 7.秘真丹
  • 8.毒淋汤
  • 9.清毒二仙丹
  • 10.鲜小蓟根汤
  • 11.澄化汤
  • 12.清肾汤
  • 13.舒和汤
  • 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
  • 1.麻黄加知母汤
  • 2.加味桂枝代粥汤
  • 3.从龙汤
  • 4.馏水石膏饮
  • 5.通变大柴胡汤
  • 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 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
  • 1.清解汤
  • 2.凉解汤
  • 3.寒解汤
  • 4.石膏阿斯匹林汤
  • 5.和解汤
  • 6.宣解汤
  • 7.滋阴宣解汤
  • 8.滋阴清燥汤
  • 9.滋阴固下汤
  • 10.犹龙汤
  • 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
  • 1.仙露汤
  • 2.石膏粳米汤
  • 3.镇逆白虎汤
  • 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 5.宁嗽定喘饮
  • 6.荡胸汤
  • 7.一味莱菔子汤
  • 8.镇逆承气汤
  • 医方·(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
  • 1.青盂汤
  • 2.护心至宝丹
  • 3.清疹汤
  • 医方·(二十七)治疟疾方
  • 加味小柴胡汤
  • 医方·(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
  • 1.升降汤
  • 2.培脾舒肝汤
  • 3.金铃泻肝汤
  • 4.活络效灵丹
  • 5.活络祛寒汤
  • 6.健运汤
  • 7.振中汤
  • 8.曲直汤
  • 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
  • 1.玉烛汤
  • 2.理冲汤
  • 3.理冲丸
  • 4.安冲汤
  • 5.固冲汤
  • 6.温冲汤
  • 7.清带汤
  • 8.加味麦门冬汤
  • 9.寿胎丸
  • 10.安胃饮
  • 11.大顺汤
  • 12.和血熄风汤
  • 13.滋阴清胃汤
  • 14.滋乳汤
  • 15.消乳汤
  • 16.升肝舒郁汤
  • 17.资生通脉汤
  • 医方·(三十)治眼科方
  • 1.蒲公英汤
  • 2.磨翳水
  • 3.磨翳散
  • 4.明目蓬硝水
  • 5.清脑黄连膏
  • 6.益瞳丸
  • 7.羊肝猪胆丸
  • 医方·(三十一)治咽喉方
  • 咀华清喉丹
  • 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
  • 1.古方马乳饮
  • 2.牙疳散
  • 3.牙疳敷藤黄法
  • 医方·(三十三)治疮科方
  • 1.消瘰丸
  • 2.消瘰膏
  • 3.化腐生肌散
  • 4.内托生肌散
  • 5.洗髓丹
  • 1.石膏解
  • 2.人参解 附∶人参形状考
  • 附∶人参形状考
  • 3.西洋参解
  • 4.黄解
  • 5.山萸肉解
  • 6.白术解
  • 7.赭石解
  • 8.山药解
  • 9.地黄解
  • 10.甘草解 附∶甘草反鲢鱼之质疑
  • 附∶甘草反鲢鱼之质疑
  • 11.朱砂解
  • 12.鸦胆子解
  • 13.龙骨解
  • 14.牡蛎解
  • 15.石决明解
  • 16.玄参解
  • 17.当归解
  • 18.芍药解
  • 19.芎解
  • 20.大黄解
  • 21.朴硝、硝石解 附∶朴硝炼玄明粉法
  • 附∶朴硝炼玄明粉法
  • 22.浓朴解
  • 23.麻黄解
  • 24.柴胡解
  • 25.桂枝解
  • 26.三七解
  • 27.滑石解
  • 28.牛膝解
  • 29.远志解
  • 30.龙胆草解
  • 31.半夏解
  • 32.栝蒌解
  • 33.天花粉解
  • 34.干姜解
  • 作者:张锡纯 朝代:清 年份:公元1909年
  • 2.诊余随笔
  • 3.自述治愈牙疼之经过
  • 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
  • 5.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
  • 6.目疾由于伏气化热者治法
  • 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
  • 8.治幼年温热证宜预防其出痧疹
  • 9.痫疯治法
  • 10.小儿痉病治法
  • 11.癞证治法
  • 12.治梦遗法
  • 13.肢体受寒疼痛可熨以坎离砂及坎离砂制法
  • 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
  • 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
  • 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
  • 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
  • 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
  • 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
  • 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
  • 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治法
  • 7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
  • 74.论水臌气臌治法
  • 75.论血臌治法
  • 76.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
  • 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 78.论火不归原治法
  • 79.论腰疼治法
  • 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
  • 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
  • 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
  • 83.论鼻渊治法
  • 84.详论咽喉证治法
  • 85.论喉证治法
  • 86.详论猩红热治法
  • 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 88.论女子瘕治法
  • 89.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 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
  • 1.临症随笔
  • 33.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 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 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 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 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
  • 38.少阴病桃花汤证
  • 39.少阴病吴茱萸汤证
  • 40.少阴病苦酒汤证
  • 41.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 42.少阴病真武汤证
  • 43.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
  • 44.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 45.厥阴病提纲及意义
  • 46.厥阴病乌梅丸证
  • 47.厥阴病白虎汤证
  • 48.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 49.厥阴病白头翁汤证
  • 50.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
  • 51.温病遗方
  • 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 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
  • 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
  • 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 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
  • 57.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
  • 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 59.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
  • 60.论脑贫血治法
  • 61.论脑贫血痿废治法
  • 62.论心病治法
  • 63.论肺病治法
  • 64.总论喘证治法
  • 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
  • 66.论胃气不降治法
  • 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
  • 68.论痢证治法
  • 69.论肠结治法
  • 70.论结胸治法
  • 71.论霍乱治法
  • 72.论肝病治法
  • 45.鲜小蓟根解
  • 46.大麦芽解
  • 附∶麦苗善治黄胆
  • 47.茵陈解
  • 48.莱菔子解 附∶胡莱菔英能解砒石毒
  • 附∶胡莱菔英能解砒石毒
  • 49.枸杞子、地骨皮解
  • 50.海螵蛸、茜草解
  • 51.罂粟壳解
  • 52.竹茹解
  • 35.生姜解
  • 36.附子、乌头、天雄解
  • 37.肉桂解
  • 38.知母解
  • 39.天门冬解
  • 40.麦门冬解
  • 41.黄连解
  • 42.黄芩解
  • 43.白茅根解
  • 44.苇茎、芦根解
  • 53.沙参解
  • 54.连翘解
  • 55.川楝子解
  • 56.薄荷解
  • 57.茯苓、茯神解
  • 58.木通解
  • 59.蒲黄解
  • 60.三棱、莪术解
  • 61.乳香、没药解
  • 62.常山解
  • 63.山楂解
  • 64.石榴解
  • 65.龙眼肉解
  • 66.柏子仁解
  • 67.大枣解
  • 68.胡桃解
  • 69.五味子解
  • 70.萆解
  • 71.鸡内金解
  • 72.穿山甲解
  • 73.蜈蚣解
  • 74.水蛭解
  • 75.蝎子解
  • 76.蝉蜕解
  • 77.羚羊角解
  • 78.血余炭解
  • 79.指甲解
  • 1.六经总论
  • 2.太阳病桂枝汤证
  • 3.太阳病麻黄汤证
  • 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
  • 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
  • 6.太阳病大青龙汤证
  • 7.太阳病小青龙汤证
  • 8.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
  • 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
  • 10.太阳病小陷胸汤证
  • 11.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 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
  • 13.太阳病炙甘草汤证
  • 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
  • 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
  • 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
  • 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
  • 18.阳明病白虎汤证
  • 19.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 20.阳明病三承气汤证
  • 21.阳明病茵陈蒿汤证
  • 22.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
  • 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 24.阳明病猪苓汤证
  • 25.阳明病四逆汤证
  • 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
  • 2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 28.少阳病大柴胡汤证
  • 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 30.太阴病提纲及意义
  • 31.太阴病桂枝汤证
  • 32.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
  • 12.处女经闭
  • 13.血崩证
  • 2.受妊呕吐
  • 3.怀妊得温病兼痰喘
  • 4.怀妊受温病兼下痢
  • 5.产后下血
  • 6.产后手足抽掣
  • 7.产后瘕
  • 8.血闭成瘕
  • 9.产后温病
  • 10.流产后满闷
  • 11.月闭兼温疹靥急
  • 2.疟疾兼脾胀
  • 3.疟疾兼暑热
  • 4.疟痢兼证
  • 医案·(十七)霍乱门 1.霍乱兼转筋 2.霍乱吐泻 3.霍乱脱证 4.霍乱暴脱证
  • 1.霍乱兼转筋
  • 2.霍乱吐泻
  • 3.霍乱脱证
  • 4.霍乱暴脱证
  • 医案·(十八)妇女科 1.怀妊受温病 2.受妊呕吐 3.怀妊得温病兼痰喘 4.怀妊受温病兼下痢 5.产后下血 6.产后手足抽掣 7.产后瘕 8.血闭成瘕 9.产后温病 10.流产后满闷 11.月闭兼温疹靥急 12.处女经闭 13.血崩证
  • 1.怀妊受温病
  • 10.温病兼痧疹
  • 11.温病兼劳力过度
  • 12.温病兼下痢
  • 13.温病兼脑膜炎
  • 14.温热泄泻
  • 15.温病兼虚热
  • 16.温病体虚
  • 17.温热腹疼兼下痢
  • 18.温病兼下痢
  • 19.温病兼下痢
  • 1.温病兼大气下陷
  • 2.温病兼气虚气郁
  • 3.温病兼吐泻腿抽
  • 4.温病少阴证
  • 5.温病结胸(一)
  • 6.温病结胸(二)
  • 7.温病(一)
  • 8.风温
  • 9.风温兼伏气化热
  • 20.暑温兼泄泻
  • 21.温病(二)
  • 22.温病兼项后作疼
  • 23.温病兼胁疼
  • 24.风温兼喘促
  • 25.秋温兼伏气化热
  • 26.温病兼呕吐
  • 27.温病兼呕吐
  • 28.温病兼衄血便血
  • 29.温疹
  • 30.温疹兼喉痧
  • 31.温病兼喉痧痰喘
  • 32.温病兼喉疼
  • 33.温病兼阴虚
  • 34.温病兼喘胀
  • 35.温病兼虚热
  • 36.温病兼吐血
  • 37.温病兼冲气上冲
  • 医案·(十六)疟疾门 1.疟疾兼阴虚 2.疟疾兼脾胀 3.疟疾兼暑热 4.疟痢兼证
  • 1.疟疾兼阴虚
  • 1.泄泻兼发灼
  • 2.小便白浊
  • 3.小便因寒闭塞
  • 医案·(十二)不寐病门 1.心虚不寐 2.不寐兼惊悸
  • 1.心虚不寐
  • 2.不寐兼惊悸
  • 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 1.痫风兼脑充血 2.受风螈 3.慢脾风(一) 4.慢脾风(二) 5.将成慢脾风 6.癫狂失心 7.神经锗乱
  • 1.痫风兼脑充血
  • 2.受风螈
  • 3.慢脾风(一)
  • 4.慢脾风(二)
  • 5.将成慢脾风
  • 6.癫狂失心
  • 7.神经锗乱
  • 医案·(十四)伤寒门 1.伤寒兼脑膜炎 2.伤寒脉闭(一) 3.伤寒脉闭(二) 4.少阴伤寒 5.伤寒兼有伏热证
  • 1.伤寒兼脑膜炎
  • 2.伤寒脉闭(一)
  • 3.伤寒脉闭(二)
  • 4.少阴伤寒
  • 5.伤寒兼有伏热证
  • 医案·(七)肢体疼痛门 1.胁疼 2.胁下疼兼胃口疼 3.胁疼 4.腰疼 5.腿疼
  • 1.胁疼
  • 2.胁下疼兼胃口疼
  • 3.胁疼
  • 4.腰疼
  • 5.腿疼
  • 医案·(八)肿胀门 1.受风水肿 2.阴虚水肿 3.风水有痰
  • 1.受风水肿
  • 2.阴虚水肿
  • 3.风水有痰
  • 医案·(九)黄胆门 1.黄胆兼外感 2.黄胆(一) 3.黄胆(二)
  • 1.黄胆兼外感
  • 2.黄胆(一)
  • 3.黄胆(二)
  • 医案·(十)痢疾门 1.痢疾转肠溃疡 2.痢疾(一) 3.痢疾(二) 4.噤口痢
  • 1.痢疾转肠溃疡
  • 2.痢疾(一)
  • 3.痢疾(二)
  • 4.噤口痢
  • 医案·(十一)大小便病门 1.泄泻兼发灼 2.小便白浊 3.小便因寒闭塞
  • 22.答章××代友问病案治法
  • 23.答庞××问大便脱肛治法
  • 24.答徐××读《伤寒论》质疑四则
  • 25.答徐××阳旦汤之商榷
  • 26.答王××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
  • 27.答刘××问七伤
  • 28.答刘××问湿温治法之理由
  • 29.答刘××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
  • 30.答徐××问腹疼治法
  • 31.答宗弟××问右臂疼治法
  • 32.答周××为母问疼风证治法
  • 33.答××女士问疼经治法
  • 34.答王××问时方生化汤
  • 35.答吴××问病
  • 36.答徐××问其妻荡漾病治法
  • 37.答郭××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
  • 38.答王××质疑
  • 39.答黄××问接骨方并论及接筋方
  • 40.答任××问病三则
  • 41.答黄××问创伤及跌打损伤外敷内服止疼化瘀方
  • 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
  • 43.治疯犬伤方
  • 44.解砒石毒兼解火柴毒方
  • 附录∶崔××来函介绍三方 (1)外伤甚重救急方 (2)服食松脂法 (3)止咳方
  • (1)外伤甚重救急方
  • (2)服食松脂法
  • (3)止咳方
  • 医案·(一)虚劳喘嗽门 1.虚劳证阳亢阴亏 2.虚劳兼劳碌过度 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 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 5.劳热咳嗽 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 7.肺劳痰喘 8.肺劳喘咳 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 10.肺病咳嗽吐血 11.肺病咳吐脓血 12.肺病咳吐痰血
  • 1.虚劳证阳亢阴亏
  • 2.虚劳兼劳碌过度
  • 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
  • 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
  • 5.劳热咳嗽
  • 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
  • 7.肺劳痰喘
  • 8.肺劳喘咳
  • 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
  • 10.肺病咳嗽吐血
  • 11.肺病咳吐脓血
  • 12.肺病咳吐痰血
  • 医案·(二)气病门 1.大气下陷兼小便不禁 2.大气下陷 3.大气下陷身冷 4.大气陷兼消食 5.大气陷兼疝气 6.冲气上冲兼奔豚 7.胃气不降 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9.胃气不降
  • 1.大气下陷兼小便不禁
  • 2.大气下陷
  • 3.大气下陷身冷
  • 4.大气陷兼消食
  • 5.大气陷兼疝气
  • 6.冲气上冲兼奔豚
  • 7.胃气不降
  • 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 9.胃气不降
  • 医案·(三)血病门 1.吐血证 2.咳血兼吐血证 3.吐血兼咳嗽(一) 4.吐血兼咳嗽(二) 5.吐血证(一) 6.吐血证(二) 7.大便下血(一) 8.大便下血(二) 9.大便下血(三) 10.大便下血(四) 11.瘀血短气
  • 1.吐血证
  • 2.咳血兼吐血证
  • 3.吐血兼咳嗽(一)
  • 4.吐血兼咳嗽(二)
  • 5.吐血证(一)
  • 6.吐血证(二)
  • 7.大便下血(一)
  • 8.大便下血(二)
  • 9.大便下血(三)
  • 10.大便下血(四)
  • 11.瘀血短气
  • 医案·(四)脑充血门 1.脑充血头疼(一) 2.脑充血头疼(二) 3.脑充血头疼(三) 4.脑充血兼腿痿弱 5.脑充血兼痰厥 6.脑充血兼偏枯
  • 1.脑充血头疼(一)
  • 2.脑充血头疼(二)
  • 3.脑充血头疼(三)
  • 4.脑充血兼腿痿弱
  • 5.脑充血兼痰厥
  • 6.脑充血兼偏枯
  • 医案·(五)肠胃病门 1.噎膈 2.反胃吐食 3.胃脘疼闷 4.冷积腹疼 5.肠结腹疼 6.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
  • 1.噎膈
  • 2.反胃吐食
  • 3.胃脘疼闷
  • 4.冷积腹疼
  • 5.肠结腹疼
  • 6.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
  • 医案·(六)头部病门 1.头疼 2.目病干疼 3.牙疼
  • 1.头疼
  • 2.目病干疼
  • 3.牙疼
  • 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附∶坎离互根汤)

    自鼠疫之证流毒甚烈,医者对于此证未之前闻,即治疗此证未有专方,致患此证者百中难愈二三,良可慨也。不知此证发生之初,原是少阴伤寒中之热证类,至极点始酝酿成毒,互相传染。今欲知此证之原因及治法,须先明少阴伤寒之热证。

    尝读《伤寒论》少阴篇,所载之证有寒有热,论者多谓寒水之气直中于少阴,则为寒证;自三阳传来,则为热证。执斯说也,何以阴病两三日即有用黄连阿胶汤及大承气汤者?盖寒气侵人之重者,若当时窜入阴为少阴伤寒之寒证。其寒气侵人之轻者,伏于三焦脂膜之中,不能使人即病,而阻塞气化之流通,暗生内热,后因肾脏虚损,则伏气所化之热即可乘虚而入肾。或肾中因虚生热,与伏气所化之热相招引,伏气为同气之求,亦易入肾,于斯虚热实热,相助为虐,互伤肾阴,致肾气不能上潮于心,多生烦躁(此少阴病有心中烦躁之理)。再者,心主脉,而属火,必得肾水之上济,然后阴阳互根,跳动常旺;今既肾水不上潮,则阴阳之气不相接续,失其互根之妙用,其脉之跳动多无力(此少阴病无论寒热其脉皆微细之理)。人身之精神与人身之气化原相凭根据,今因阴阳之气不相接续,则精神失其凭根据,遂不能振作而昏昏欲睡(此少阴病但欲寐之理)。且肾阴之气既不能上潮以濡润上焦,则上焦必干而发热,口舌无津,肺脏因干热而咳嗽,咽喉因干热而作痛,此皆少阴之兼证,均见于少阴篇者也。《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言伏气化热为病也。然其病未必入少阴也。《内经》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则多系伏气化热乘虚入少阴之病,因此病较伏气入他脏而为病者难于辨认,且不易治疗,故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外,特为明辨而重申之也。盖同是伏气发动,窜入少阴为病,而有未届春令先发于冬令者,则为少阴伤寒,即系少阴伤寒之热证,初得之即宜用凉药者也;其感春阳之萌动而后发,及发于夏,发于秋者,皆可为少阴温病,即温病之中有郁热,其脉象转微细无力者也。其病虽异而治法则同也。既明乎此,试再进而论鼠疫。

    鼠疫之证初起,其心莫不烦躁也;其脉不但微细,恒至数兼迟(间有初得脉洪数者乃鼠疫之最轻者);

    其精神颓败异常,闭目昏昏,不但欲睡,且甚厌人呼唤;其口舌不但发干,视其舌上,毫无舌苔,而舌皮干亮如镜;其人不但咳嗽咽痛,其肺燥之极,可至腐烂,呕吐血水(奉天人言辛亥年此证垂危时多呕吐血水)。

    由斯而论,鼠疫固少阴热证之至重者也。虽其成鼠疫之后,酿为毒菌,互相传染,变证歧出,有为结核性者,有为败血性者。而当其起点之初,大抵不外上之所述也,然此非愚之凭空拟议也,试举一案以征之∶

    一九二一年,黑龙江哈尔滨一带鼠疫盛行,奉天防范甚严,未能传染入境。惟银行之间互相交通,鼠疫之毒菌因之有所传染。有银行施××,年三十余,发生肺炎性鼠疫,神识时明时愦,恒作谵语,四肢逆冷,心中发热,思食凉物,小便短赤,大便数日未行。其脉沉细而迟,心虽发热,而周身肌肤之热度无异常人,且闭目昏昏似睡,呼之眼微开,此诚《伤寒论》少阴篇所谓但欲寐之景象也。其舌上无苔,干亮如镜,喉中亦干甚,且微觉疼,时作干咳,此乃因燥生热,肾气不能上达,阴阳不相接续,故证象、脉象如此,其为鼠疫无疑也。此证若燥热至于极点,肺叶腐烂,咳吐血水,则不能治矣。犹幸未至其候,急用药调治,尚可挽回。其治之之法,当以润燥清热为主,又必须助其肾气,使之上达,与上焦之阳分相接续而成坎离相济之实用,则脉变洪大,始为吉兆。爰为疏方于下∶

    生石膏(三两捣细) 知母(八钱) 玄参(八钱) 生怀山药(六钱) 野台参(五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三茶盅,分三次温饮下。

    ∶此方即白虎加人参汤以山药代粳米,而又加玄参也。方中之意∶用石膏以清外感之实热;用山药、知母、玄参以下滋肾阴、上润肺燥;用人参者,诚以热邪下陷于少阴,遏抑肾气不能上达,而人参补而兼升之力既能助肾气上达,更能助石膏以逐除下陷之热邪,使之上升外散也;且凡阴虚兼有实热者,恒但用白虎汤不能退热,而治以白虎加人参汤始能退热,是人参与石膏并用,原能立复真阴于邪热炽盛之时也。

    将药三次服完,身热,脉起,舌上微润,精神亦明了,惟大便犹未通下,内蕴之热犹未尽清。俾即原方再服一剂,其大便遂通下,余热亦遂尽消矣。为此证无结核败血之现象,而有肺燥、舌干、喉疼之征,故可名之为肺炎性鼠疫也。

    后又治一人,其病之状况大致皆与前证同,惟其脉之沉细及咽喉之干疼则较前尤甚,仍投以前方,俾用鲜白茅根煎汤,以之代水煎药,及将药煎成,又调入生鸡子黄同服。服后效验异常,因名其方为坎离互根汤。爰将其方详细录出,以备医界之采用。

    【坎离互根汤】

    生石膏(三两捣细) 知母(八钱) 玄参(八钱) 野台参(五钱)

    生怀山药(五钱) 甘草(二钱) 鸡子黄(三枚) 鲜茅根(四两切碎)

    先将茅根煎数沸,视茅根皆沉水底,取其汤以之代水,煎方中前六味,取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此方比前方多鸡子黄,而又以茅根汤煎药者,因鸡子黄生用善滋肾润肺,而茅根禀少阳最初之气,其性凉而上升,能发起脉象之沉细也。上方,乃取《伤寒论》少阴篇黄连阿胶汤与太阳篇白虎加人参汤之义,而合为一方也。黄连阿胶汤原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并用。为此时无真阿胶,故以玄参代之;为方中有石膏、知母,可以省去黄连、黄芩诸药。

    西人谓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故能大滋肾中真阴,实为黄连阿胶汤中之主药,而不以名汤者,以其宜生调入而不可煎汤也。是以单用此一味,而黄连阿胶汤之功用仍在。至于白虎加人参汤中去粳米,而以生山药代之,以山药之性既能和胃(原方用粳米亦取其和胃),又能助玄参、鸡子黄滋肾也。用白虎汤以解伏气之热,而更加人参者,取人参与石膏并用,最善生津止渴,以解寒温之燥热,而其补益之力,又能入于下焦,以助肾气之上达,俾其阴阳之气相接续,其脉之微细者可变为洪大,而邪可外透矣。

    继又服之,脉之洪大者渐臻于和平,而病即全愈矣。

    咳嗽者,加川贝母三钱。咽喉疼者,加射干三钱。呕吐血水者,加三七细末二钱,犀角、羚羊角细末各一钱,三味和匀,分三次送服,或但用三七亦可。其大便不实者,宜斟酌缓服。若大便滑泻者,非下焦有寒,实因小便不利,宜服拙拟滋阴清燥汤,滑泻止后,再服前方,又宜将方中石膏减作二两,生山药倍作一两,缓缓与服。其脉象间有不微细迟缓,而近于洪数者,此乃鼠疫之最轻者,治以此方,一服当即速愈。总之,此证燥热愈甚,则脉愈迟弱,身转不热。若服药后脉起身热,则病机已向愈矣。

    愚初治此证时,曾但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生山药代粳米,治愈后,拟得此方,奏效尤捷。

    或疑寒温之证皆不传染,鼠疫既为少阴寒温证之剧者所成,何以独易传染?不知其传染之毒菌,皆生于病终不愈,甚至脏腑溃败,或因阴阳之气久不接续,血脉之流通可至闭塞,因闭塞而成腐败,此皆足以酿毒以相传染也,少阴寒温之未变鼠疫者,其剧不至此,所以不传染也。至此证之因传染而成者,其毒愈酝酿而愈甚,即病不甚剧而亦可传他人。所以此病偶有见端,即宜严为防范也。

    此证之传变,又分数种。后观哈尔滨斯年报告之病状,实甚复杂,今录其原文于下,以备参考。

    一九二一年春,哈尔滨报告文。斯年鼠疫之病状∶染后三日至七日,为潜伏期。先有头痛、眩晕、食欲不振、倦怠、呕吐等前驱证。或有不发前驱证者。继则恶寒、战栗,忽发大热,达39℃一40℃以上,或稽留,或渐次降下,淋巴管发生肿胀。在发热前或发热之一二日内,即发肿块一个,有时一侧同发两个,如左股腺与左腋窝腺而并发是也。该肿块或化脓,或消散,殊不一定。大部沉嗜眠睡(此即少阴证之但欲寐之理),夜间每发谵语。初期多泄泻二三次。尿含蛋白(此伤肾之征)。病后一二日,肝脾常见肥大。轻证三四日体温下降可愈。重证二日至七日多心脏麻痹(其脉象细微同于少阴病脉可知)。

    此证可分腺肿性、败血性、肺炎性百斯笃(即鼠疫)三种。腺肿百斯笃最占多数,一处或各处之淋巴管并其周遭组织俱发炎证。其鼠 腺及大腿上三角部之淋巴腺尤易罹之。腋窝腺及头部腺次之。又间侵后头腺、肘前后腺、耳前后腺、膝 腺等。其败血性百斯笃,发大如小豆之斑,疼痛颇甚,且即变为脓 ,或更进而变坏疽性溃疡,又有诱起淋巴腺炎者。肺炎性百斯笃之证,剧烈殊甚,一如加答儿性肺炎或格鲁布肺炎,咯出之痰中含有百斯笃菌,乃最猛恶者也。

    上段述鼠疫之情状,可为详悉尽致,而竟未言及治法,想西医对于此证并无确实之治法也。且其谓轻证三四日体温下降可愈;至其重证,体温不下降,岂不可用药使之下降?至言重证垂危,恒至心脏麻痹,推其麻痹之由,即愚所谓肾气不上达于心,其阴阳之气不相接续,心脏遂跳动无力,致脉象沉迟细弱也。此证若当其大热之初,急投以坎离互根汤,既能退热,又能升达肾气,其心脏得肾气之助,不至麻痹,即不难转危为安也。又其谓大部沉嗜眠睡,与愚所经历者之状似昏睡,皆有少阴病但欲寐之现象,亦足征愚谓此证系伏气化热入肾变成者,原非无稽之谈也。特是愚前用之方,因在奉天未见传染之毒,所以治法不备。

    后阅《山西医志》,载有厦门吴锡璜《鼠疫消弭及疗法》一篇,其用药注重解毒,实能匡愚所不逮,爰详录之于下,以备治斯证者之采取。

    原文∶疫菌既染,危险万状。大略分为腺鼠疫、肺鼠疫二种。其为证也,先犯心脏,使心力衰弱;

    凡脉搏如丝,即为疫毒侵犯心脏唯一之确据。其次体温速升,头痛眩晕,或作呕吐,渐渐意识朦胧,陷于昏睡谵语,状态痴呆,行步蹒跚,眼结膜强度充血,舌带白色,如锻石撒上,或污紫如熟李,颈腺、腋窝、大腿上近阴处起肿胀疼痛,剧烈者三日即死。其神气清者,可多迁延数日。寻常用方,有效有不效。兹将历试有效者,详细录出,以公诸医界。

    【王孟英治结核法】

    初起用王孟英治结核方合神犀丹多服累效。方用金银花二两,蒲公英二两,皂刺钱半,粉甘草一钱。

    呕者,去甘草,加鲜竹茹一两,若无鲜竹茹,可以净青黛三钱代之。大便秘、热重者,加大黄三钱,水煎合神犀丹服。如仍不止,用藏红花二钱煎汤,送服真熊胆二分,即止。此方用蒲公英、金银花、皂刺合神犀丹,不但解毒,兼能解血热、散血滞,实为治鼠疫结核之圣药。若白泡疔,本方去皂刺,加白菊花一两。兼黑痘,用神犀丹、紫金锭间服。

    达樵云∶“病者发头疼,四肢倦怠,骨节禁锢,或长红点,或发丹疹,或呕或泻,舌干喉痛,间有猝然神昏、痰涌、窍闭者,此系秽毒内闭,毒瓦斯攻心,宜用芳香辟秽、解毒护心之品,辟秽驱毒饮主之。”

    【辟秽驱毒饮】

    西牛黄(八分研冲) 人中黄(三钱) 九节菖蒲(五分) 靛叶(钱半)

    忍冬蕊(五钱鲜者蒸露亦可) 野郁金(一钱)

    水煎服。如见结核,或发斑,或生疔,加藏红花八分、桃仁三钱、熊胆四分(送服)。大渴引饮,汗多,加犀角、金汁。神昏谵语,宜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开水和服,先开内窍。此证初起,不可即下,审其口燥,神昏,热炽,有下证者,先辟秽解毒,然后议下,每获效。下法用大黄煮汤,泡紫雪丹五分良。忌早用大苦大寒,以致冰闭。若脉道阻滞,形容惨淡,神气模糊,恶核痛甚者,宜用解毒活血汤。

    连翘(三钱) 柴胡(二钱) 葛根(二钱) 生地(五钱)

    赤芍(三钱) 红花(五钱) 桃仁(八钱) 川朴(一钱后下)

    当归(钱半) 甘草(二钱) 苏木(二两)

    轻证初起,每三点钟服一次。危证初起,两点钟服一次,或合数剂熬膏,连连服之。或热,或渴,或出汗,或吐血,加生石膏一两,芦根汁一杯,和药膏服,并多服羚羊角及犀角所磨之汁。孕妇加桑寄生一两、黄芩一两,略减桃仁、红花。

    热甚口燥无津,脉象洪数,唇焦大渴者,用清瘟败毒饮。项肿者,俗名虾蟆瘟,用普济消毒饮(二方俱见《温热经纬》),多服必效。吐红涎者,鲜芦根取汁和服。便秘者,加大黄三钱。

    《千金方》曰∶“恶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大如李核,小如豆粒,皮肉 痛,壮热 索,恶寒是也。

    与诸疮根瘰 结筋相似。其疮根瘰 因疮而生,似缓无毒。恶核病猝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烦闷杀人。

    皆由冬受温风,至春夏有暴寒相搏气结成此毒也。”观此论所谓恶核,似即系鼠疫之恶核。观其所谓冬受温风,至春夏又感寒而发,又似愚所谓伏气化热下陷少阴,由寒温而变鼠疫也。盖伏气化热之后,恒有因薄受外感而后发者。由斯知鼠疫之证,自唐时已有,特无鼠疫之名耳。

    汉皋友人冉雪峰《鼠疫问题解决》,谓水不济火则为阳燥,火不蒸水则又为阴燥,火衰不交于水固为阴燥,水凝自不与火交亦为阴燥。鼠疫之病,阴凝成燥,燥甚化毒之为病也。又谓∶他证以脉洪数为热进,微弱为热退,此证则以微弱为热进,洪数为热退,皆与愚所论少阴证可变鼠疫,其病情脉状莫不吻合。至冉雪峰所着之书,详悉精微,无理不彻,无法不备,洵可为治鼠疫者之金科玉律,而拙论中未采用其方者,正以全书之方皆宜遵用,非仅可采用其一二也。欲研究鼠疫之治法者,取冉雪峰之书与拙论参观可也。

    香山友人刘蔚楚,治鼠疫结核之剧者,曾重用麝香六分,作十余次,用解毒活血清火之药煮汤,连连送下而愈。冉雪峰治鼠疫方中,亦有用所煮汤药送服麝香,以通络透毒者,又可补吴锡璜方中所未备也。

    栾州友人朱钵文告愚曰∶“余有善消鼠疫结核之方,用川大黄五钱,甘草五钱,生牡蛎六钱(捣碎),栝蒌仁四十粒(捣碎),连翘三钱。煎汤服之,其核必消。”∶此方大黄五钱似近猛烈,而与甘草等分并用,其猛烈之性已化为缓和矣,所以能稳善建功也。

    绍兴何廉臣所编《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最推重广东罗氏芝园,谓其经验弘富,细心揣摹,剖察病情如老吏断狱,罗列治法如名将谈兵,以活血去瘀之方,划清鼠疫主治界限,允推卓识,爰为节述其因、证、方、药,俾后学有所取法。

    【一探原因】城市污秽必多,郁而成 ,其毒先见。乡村污秽较少,郁而成 ,其毒次及。故热毒重蒸,鼠先受之,人随感之,由毛孔气管入达于血管,所以血壅不行也。血已不行,渐红渐肿,微痛微热,结核如瘰 ,多见于颈胁腌膀大腿之间,亦见于手足头面腹背,尔时体虽不安,犹可支持,病尚浅也。由浅而深,愈肿愈大,邪气与正气相搏,而热作矣。热作而见为头痛身痹,热甚而见为大汗作渴,则病已重矣。

    【二辨证候】鼠疫初起,有先恶寒者,有不恶寒者,既热之后即不恶寒,有先核而后热者,有先热而后核者,有热核同见者,有见核不见热者,有见热不见核者,有汗有不汗者,有渴有不渴者,皆无不头痛、身痛、四肢酸痹,其兼见者疗疮、 、疹、衄、嗽、咯、吐,甚则烦躁、懊 、昏谵、癫狂、痞满、腹痛、便结旁流、舌焦起刺、鼻黑如煤、目瞑耳聋、骨痿足肿、舌唇裂裂、脉厥体厥,种种恶证,几难悉数,无非热毒迫血成瘀所致。然其间亦有轻重∶核小、色白、不发热,为轻证。核小而红、头微痛、身微热、体微酸,为稍重证。单核红肿、大热、大渴、头痛、身痛、四肢酸痹,为重证。或陡见热渴痛痹四证,或初恶寒旋见四证,未见结核,及舌黑起刺,循衣摸床,手足摆舞,脉厥体厥,与疫证盛时,忽手足抽搐,不省人事,面身红赤,不见结核,感毒最盛,坏人至速,皆至危证。

    【三论治法方药】古方如普济消毒饮、银翘败毒散,近方如银翘散、代赈普济散等,虽皆能清热解毒,而无活血去瘀之药,用之多不效。惟王清任活血解毒汤∶桃仁八钱去皮尖打,红花五钱,当归钱半,川朴一钱,柴胡一钱,连翘三钱,赤芍三钱,生地五钱,葛根一钱,生甘草一钱。方以桃仁为君,而辅以当归,去瘀而通壅;连、芍为臣,而兼以地,清热而解毒,朴、甘为佐使,疏气而和药,气行则血通;柴、葛以解肌退热而拒邪,邪除则病愈。惟其对证用药,故能投无不效。盖此证热毒本也,瘀血标也,而标实与本同重。故标本未甚者,原方可愈。标本已甚者,传表宜加白虎;传里宜加承气;毒甚宜加羚、犀。如连进后,汗出热清,可减除柴、葛;毒下瘀少,可减轻桃、红;其他当随证加减。轻证照原方一服。稍重证,日夜二服,加金银花、竹叶各二钱;如口渴微汗,加石膏五钱,知母三钱。重证、危证、至危证,于初起恶寒,照原方服,柴胡、葛根各加一钱;若见大热,初加金银花、竹叶各三钱,西藏红花一钱,危证钱半,或加紫草三钱,苏木三钱。疔疮,加紫花地丁三钱,洋菊叶汁一杯冲。小便不利,加车前子三钱。痰多加川贝母三钱,生莱菔汁两杯冲。若痰壅神昏,又非前药可治,当加鲜石菖蒲汁一瓢冲,鲜竹沥两瓢冲,或礞石滚痰丸三钱包煎。若见癫狂,双剂合服,加重白虎,并竹叶心、羚角、犀角、西藏红花各三钱。血从上逆,见衄咯等证,加犀角、丹皮各三钱,鲜茅根、鲜芦根各四两。见 加石膏一两,知母五钱,元参二钱,犀角二钱。见疹加金银花、牛蒡子各三钱,竹叶、大青叶、丹皮各二钱。老弱幼小,急进只用单剂,日夜惟二服,加石膏,大黄减半。所加各药,小儿皆宜减半。五、六岁,一剂同煎,分二次服。重危之证,一剂作一服。幼小不能服药,用针刺结核三四刺,以如意油调经验涂核散(山慈菇三钱,真青黛一钱,生黄柏钱半,浙贝钱半,赤小豆二钱,共研细末)日夜频涂十余次可愈。妇女同治。惟孕妇加黄芩、桑寄生各三钱以安胎。初起即宜急服,热甚尤宜急进,热久胎必坠。若疑桃仁、红花坠胎,可改用紫草、紫背天葵各三钱。惟宜下者除芒硝。以上诸法,俱从屡次试验得来。证以强壮者为多,故于人属强壮,毒盛热旺,每于重危之证,必加羚角、犀角、西藏红花,取其见效较捷耳。无如人情多俭,富者闻而退缩,贫者更可知矣。

    兹为推展,分别热盛毒盛两途,随证加药,亦足以治病。如初系热盛之证,加石膏、知母、淡竹叶或螺靥菜(或名雷公根)、龙胆草、白茅根之类,便可清热。如兼有毒盛之证,加金银花、牛蒡子、人中黄之类,便可以解毒。若热毒入心包,羚角、犀角、藏红花虽属紧要,然加生竹叶心、生灯心、黄芩、栀子、麦冬心、莲子心、元参心之类,便可除心包之热毒。若热毒入里,加大黄、朴硝、枳壳以泻之,便可去肠胃之热毒。

    平潭友人李健颐,着有《鼠疫新篇》一书,蒙赠一册。论鼠疫之病,谓系有一种黑蚁传染于鼠,再传于人。其中所载之医案治法,莫不精良,而遇此证之热甚者,恒放胆重用生石膏,有一剂而用至八两者,有治愈一证而用至二斤强者,可为有胆有识。爰录其治愈之案一则,以为治斯病者之标准。

    平潭蔡××,年五十八岁,初起恶寒,旋即发热,热甚口渴,手足痹疼,胯下赘生一核,热痛非常,胸胀呕血,目赤神昏,脉数苔黄。因其先触睹死鼠,毛窍大开,毒瓦斯传入血管,潜伏体内;复因外感春阳之气而为引线,是以胃热则呕逆,肺伤则喷血,热深内窜肺络,肺与心近,影响阻碍,心不守舍,故昏迷谵语。

    此证涉危笃,急宜清胃、泻肺、攻毒、解热重剂急进,庶能挽救。方拟用加减解毒活血汤加石膏、芦根。

    荆芥穗(三钱) 连翘(三钱) 金银花(五钱) 浙贝母(三钱) 生地黄(五钱) 赤芍药(三钱) 桃仁(五钱) 川红花(三钱) 紫草(三钱) 生石膏(二两捣细) 鲜芦根(一两)

    雄黄精(一钱) 冰片(五分)

    将前十一味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后二味共研细末,分两次用汤药送服。

    将药连服二剂,呕平血止,热退胸舒。将原方减雄黄,加锦纹大黄五钱,以泻胃中余毒,服两剂,诸恙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