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汤液本草》 > 柴胡
  • 作者:王好古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98年
  • 药性要旨
  • 人参
  • 沙参
  • 半夏
  • 五味子
  • 甘遂
  • 大戟
  • 荛花
  • 海藻
  • 商陆根
  • 旋复花
  •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缺)
  • 泽泻
  • 红豆蔻
  • 肉豆蔻
  • 甘松
  • 蜀漆
  • 蒲黄
  • 天门冬
  • 麦门冬
  • 葳蕤
  • 茵陈蒿
  •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 艾叶
  • 白头翁
  • 百合
  • 苁蓉
  • 玄参
  • 款冬花
  • 紫参
  • 苦参
  • 芦根
  • 射干
  •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败酱
  • 败蒲
  • 苇叶
  • 防己
  • 牵牛
  • 三棱
  • 蓬莪术
  • 草龙胆
  • 栝蒌根
  • 地榆
  • 五味所用
  • 紫草
  • 茜根
  • 菊花
  • 葶苈
  • 王不留行
  • 通草
  • 木通
  • 瞿麦
  • 车前子
  • 石苇
  • 药类法象
  • 白附子
  • 葫芦巴
  • 马兜铃
  • 白芨
  • 天南星
  • 郁金
  • 佛耳草
  • 蛇床
  • 卷之五 木部 桂 柏子仁 侧柏叶 柏皮 槐实 槐花 蔓荆子 大腹子 酸枣 胡椒 川椒 吴茱萸 山茱萸 益智 浓朴 丁香 沉香 乳香 藿香 檀香 苏合香 槟榔 栀子 黄柏 枳实 枳壳 牡丹皮 地骨皮 猪苓 茯苓 茯神 乌药 干漆 皂荚 竹叶 竹茹 淡竹叶 茗苦茶 秦皮 桑白皮 梓白皮 紫葳 诃黎勒 杜仲 琥珀 郁李仁 巴豆 芫花 苏木 川楝子 金铃子 没药 梧桐泪 桑东南根 果部 大枣 生枣 陈皮 青皮 桃仁 杏仁 乌梅 木瓜 甘李根白皮
  • 木部 桂 柏子仁 侧柏叶 柏皮 槐实 槐花 蔓荆子 大腹子 酸枣 胡椒 川椒 吴茱萸 山茱萸 益智 浓朴 丁香 沉香 乳香 藿香 檀香 苏合香 槟榔 栀子 黄柏 枳实 枳壳 牡丹皮 地骨皮 猪苓 茯苓 茯神 乌药 干漆 皂荚 竹叶 竹茹 淡竹叶 茗苦茶 秦皮 桑白皮 梓白皮 紫葳 诃黎勒 杜仲 琥珀 郁李仁 巴豆 芫花 苏木 川楝子 金铃子 没药 梧桐泪 桑东南根
  • 标本阴阳论
  • 柏子仁
  • 侧柏叶
  • 柏皮
  • 槐实
  • 槐花
  • 蔓荆子
  • 大腹子
  • 酸枣
  • 胡椒
  • 五方之正气味
  • 川椒
  • 吴茱萸
  • 山茱萸
  • 益智
  • 浓朴
  • 丁香
  • 沉香
  • 乳香
  • 藿香
  • 檀香
  • 卷之二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随证治病药品 用药凡例 东垣报使 诸经向导(缺) 制方之法 用药各定分两 用药酒洗曝干 用药根梢身例 用丸散药例 升合分两 君臣佐使法 治法纲要 药味专精 汤液煎造 古人服药活法 古人服药有法 察病轻重 五宜 五伤 五走 服药可慎 论药所主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气味生成流布 七方 十剂 防风
  • 苏合香
  • 槟榔
  • 栀子
  • 黄柏
  • 枳实
  • 枳壳
  • 牡丹皮
  • 地骨皮
  • 猪苓
  • 茯苓
  •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随证治病药品 用药凡例 东垣报使 诸经向导(缺) 制方之法 用药各定分两 用药酒洗曝干 用药根梢身例 用丸散药例 升合分两 君臣佐使法 治法纲要 药味专精 汤液煎造 古人服药活法 古人服药有法 察病轻重 五宜 五伤 五走 服药可慎 论药所主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气味生成流布 七方 十剂 防风
  • 茯神
  • 乌药
  • 干漆
  • 皂荚
  • 竹叶
  • 竹茹
  • 淡竹叶
  • 茗苦茶
  • 秦皮
  • 桑白皮
  • 《汤液本草》序一
  • 随证治病药品
  • 梓白皮
  • 紫葳
  • 诃黎勒
  • 杜仲
  • 琥珀
  • 郁李仁
  • 巴豆
  • 芫花
  • 苏木
  • 川楝子
  • 用药凡例
  • 金铃子
  • 没药
  • 梧桐泪
  • 桑东南根
  • 果部 大枣 生枣 陈皮 青皮 桃仁 杏仁 乌梅 木瓜 甘李根白皮
  • 大枣
  • 生枣
  • 陈皮
  • 青皮
  • 桃仁
  • 东垣报使
  • 杏仁
  • 乌梅
  • 木瓜
  • 甘李根白皮
  • 卷之六 菜部 荆芥穗 生姜 干姜 薄荷 葱白 韭白 薤白 瓜蒂 冬葵子 蜀葵花 香薷 炊单布 米谷部 粳米 赤小豆 黑大豆 大麦 小麦 神曲 酒 苦酒 饴 香豉 玉石部 石膏 滑石 朴硝 盆硝 硝石 玄明粉 硫黄 雄黄 禹余粮 代赭石 铅丹 白粉 紫石英 伏龙肝 白矾 朱砂 砂 东流水 甘澜水 禽部 鸡子黄 兽部 龙骨 麝香 牛黄 犀角 阿胶 猪肤 猪胆汁 獭肝 鼠粪 人尿 虫部 牡蛎 文蛤 虻虫 水蛭 虫 鼠妇 蜘蛛 蛴螬 蜜 蜣螂 鳖甲 蛇蜕 蝉蜕 白僵蚕 斑蝥 乌蛇 五灵脂 绯帛
  • 菜部 荆芥穗 生姜 干姜 薄荷 葱白 韭白 薤白 瓜蒂 冬葵子 蜀葵花 香薷 炊单布
  • 荆芥穗
  • 生姜
  • 干姜
  • 薄荷
  • 诸经向导(缺)
  • 葱白
  • 韭白
  • 薤白
  • 瓜蒂
  • 冬葵子
  • 蜀葵花
  • 香薷
  • 炊单布
  • 米谷部 粳米 赤小豆 黑大豆 大麦 小麦 神曲 酒 苦酒 饴 香豉
  • 粳米
  • 制方之法
  • 赤小豆
  • 黑大豆
  • 大麦
  • 小麦
  • 神曲
  • 苦酒
  • 香豉
  • 玉石部 石膏 滑石 朴硝 盆硝 硝石 玄明粉 硫黄 雄黄 禹余粮 代赭石 铅丹 白粉 紫石英 伏龙肝 白矾 朱砂 砂 东流水 甘澜水
  • 用药各定分两
  • 石膏
  • 滑石
  • 朴硝
  • 盆硝
  • 硝石
  • 玄明粉
  • 硫黄
  • 雄黄
  • 禹余粮
  • 代赭石
  • 用药酒洗曝干
  • 铅丹
  • 白粉
  • 紫石英
  • 伏龙肝
  • 白矾
  • 朱砂
  • 东流水
  • 甘澜水
  • 禽部 鸡子黄
  • 用药根梢身例
  • 鸡子黄
  • 兽部 龙骨 麝香 牛黄 犀角 阿胶 猪肤 猪胆汁 獭肝 鼠粪 人尿
  • 龙骨
  • 麝香
  • 牛黄
  • 犀角
  • 阿胶
  • 猪肤
  • 猪胆汁
  • 獭肝
  • 用丸散药例
  • 鼠粪
  • 人尿
  • 虫部 牡蛎 文蛤 虻虫 水蛭 虫 鼠妇 蜘蛛 蛴螬 蜜 蜣螂 鳖甲 蛇蜕 蝉蜕 白僵蚕 斑蝥 乌蛇 五灵脂 绯帛
  • 牡蛎
  • 文蛤
  • 虻虫
  • 水蛭
  • 鼠妇
  • 蜘蛛
  • 升合分两
  • 蛴螬
  • 蜣螂
  • 鳖甲
  • 蛇蜕
  • 蝉蜕
  • 白僵蚕
  • 斑蝥
  • 乌蛇
  • 五灵脂
  • 《汤液本草》序二
  • 君臣佐使法
  • 绯帛
  • 治法纲要
  • 药味专精
  • 汤液煎造
  • 古人服药活法
  • 古人服药有法
  • 察病轻重
  • 五宜
  • 五伤
  • 五走
  • 《汤液本草》后序
  • 服药可慎
  • 论药所主
  •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 气味生成流布
  • 七方
  • 十剂
  • 防风
  • 卷之三 草部 升麻 羌活 独活 柴胡 葛根 威灵仙 细辛 白芷 川芎 麻黄 本 桔梗 鼠粘子 秦艽 天麻 黑附子 乌头 缩砂 荜澄茄 荜拨 香附子 草豆蔻 白豆蔻 延胡索 茴香 红蓝花 良姜 黄 苍术 白术 当归 芍药 熟地黄 生地黄 山药 麻仁 薏苡仁 甘草 白前 白薇 前胡
  • 草部 升麻 羌活 独活 柴胡 葛根 威灵仙 细辛 白芷 川芎 麻黄 本 桔梗 鼠粘子 秦艽 天麻 黑附子 乌头 缩砂 荜澄茄 荜拨 香附子 草豆蔻 白豆蔻 延胡索 茴香 红蓝花 良姜 黄 苍术 白术 当归 芍药 熟地黄 生地黄 山药 麻仁 薏苡仁 甘草 白前 白薇 前胡
  • 升麻
  • 卷之一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脏腑泻火药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用药法象 药性要旨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缺)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五味所用 药类法象 标本阴阳论 五方之正气味
  • 羌活
  • 独活
  • 柴胡
  • 葛根
  • 威灵仙
  • 细辛
  • 白芷
  • 川芎
  • 麻黄
  •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 桔梗
  • 鼠粘子
  • 秦艽
  • 天麻
  • 黑附子
  • 乌头
  • 缩砂
  • 荜澄茄
  • 荜拨
  • 香附子
  • 脏腑泻火药
  • 草豆蔻
  • 白豆蔻
  • 延胡索
  • 茴香
  • 红蓝花
  • 良姜
  • 苍术
  • 白术
  • 当归
  •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用药法象 药性要旨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缺)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五味所用 药类法象 标本阴阳论 五方之正气味
  • 芍药
  • 熟地黄
  • 生地黄
  • 山药
  • 麻仁
  • 薏苡仁
  • 甘草
  • 白前
  • 白薇
  • 前胡
  • 用药法象
  • 卷之四 草部 木香 知母 贝母 黄芩 黄连 大黄 连翘 连轺 人参 沙参 半夏 五味子 甘遂 大戟 荛花 海藻 商陆根 旋复花 泽泻 红豆蔻 肉豆蔻 甘松 蜀漆 蒲黄 天门冬 麦门冬 葳蕤 茵陈蒿 艾叶 白头翁 百合 苁蓉 玄参 款冬花 紫参 苦参 芦根 射干 败酱 败蒲 苇叶 防己 牵牛 三棱 蓬莪术 草龙胆 栝蒌根 地榆 紫草 茜根 菊花 葶苈 王不留行 通草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石苇 白附子 葫芦巴 马兜铃 白芨 天南星 郁金 佛耳草 蛇床
  • 草部 木香 知母 贝母 黄芩 黄连 大黄 连翘 连轺 人参 沙参 半夏 五味子 甘遂 大戟 荛花 海藻 商陆根 旋复花 泽泻 红豆蔻 肉豆蔻 甘松 蜀漆 蒲黄 天门冬 麦门冬 葳蕤 茵陈蒿 艾叶 白头翁 百合 苁蓉 玄参 款冬花 紫参 苦参 芦根 射干 败酱 败蒲 苇叶 防己 牵牛 三棱 蓬莪术 草龙胆 栝蒌根 地榆 紫草 茜根 菊花 葶苈 王不留行 通草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石苇 白附子 葫芦巴 马兜铃 白芨 天南星 郁金 佛耳草 蛇床
  • 木香
  • 知母
  • 贝母
  • 黄芩
  • 黄连
  • 大黄
  • 连翘
  • 连轺
  • 柴胡

    气平,味微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纯阳,无毒。

    少阳经、厥阴经行《象》云∶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妇人产前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去芦用。

    《心》云∶少阳经分之药,引胃气上升,苦寒以发表热。

    《珍》云∶去往来寒热,胆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气,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入足少阳,主东方分也。在经主气,在脏主血。证前行则恶热,却退则恶寒,虽气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经。若佐以三棱、广术、巴豆之类,故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

    《衍义》云∶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须当斟酌用之。如《经验方》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

    《日华子》云∶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

    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后世所误无穷也。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制,中下之士,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

    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用柴胡,正合其宜。

    《图经》云∶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伤寒热,此为最要之药。

    东垣云∶能引清气而行阳道,伤寒外诸药所加,有热则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是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

    海藏云∶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又入足少阳,盖以少阳之气,初出地之皮为嫩阳,故以少阳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