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汤液本草》 > 半夏
  • 作者:王好古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98年
  • 药性要旨
  • 人参
  • 沙参
  • 半夏
  • 五味子
  • 甘遂
  • 大戟
  • 荛花
  • 海藻
  • 商陆根
  • 旋复花
  •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缺)
  • 泽泻
  • 红豆蔻
  • 肉豆蔻
  • 甘松
  • 蜀漆
  • 蒲黄
  • 天门冬
  • 麦门冬
  • 葳蕤
  • 茵陈蒿
  •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 艾叶
  • 白头翁
  • 百合
  • 苁蓉
  • 玄参
  • 款冬花
  • 紫参
  • 苦参
  • 芦根
  • 射干
  •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败酱
  • 败蒲
  • 苇叶
  • 防己
  • 牵牛
  • 三棱
  • 蓬莪术
  • 草龙胆
  • 栝蒌根
  • 地榆
  • 五味所用
  • 紫草
  • 茜根
  • 菊花
  • 葶苈
  • 王不留行
  • 通草
  • 木通
  • 瞿麦
  • 车前子
  • 石苇
  • 药类法象
  • 白附子
  • 葫芦巴
  • 马兜铃
  • 白芨
  • 天南星
  • 郁金
  • 佛耳草
  • 蛇床
  • 卷之五 木部 桂 柏子仁 侧柏叶 柏皮 槐实 槐花 蔓荆子 大腹子 酸枣 胡椒 川椒 吴茱萸 山茱萸 益智 浓朴 丁香 沉香 乳香 藿香 檀香 苏合香 槟榔 栀子 黄柏 枳实 枳壳 牡丹皮 地骨皮 猪苓 茯苓 茯神 乌药 干漆 皂荚 竹叶 竹茹 淡竹叶 茗苦茶 秦皮 桑白皮 梓白皮 紫葳 诃黎勒 杜仲 琥珀 郁李仁 巴豆 芫花 苏木 川楝子 金铃子 没药 梧桐泪 桑东南根 果部 大枣 生枣 陈皮 青皮 桃仁 杏仁 乌梅 木瓜 甘李根白皮
  • 木部 桂 柏子仁 侧柏叶 柏皮 槐实 槐花 蔓荆子 大腹子 酸枣 胡椒 川椒 吴茱萸 山茱萸 益智 浓朴 丁香 沉香 乳香 藿香 檀香 苏合香 槟榔 栀子 黄柏 枳实 枳壳 牡丹皮 地骨皮 猪苓 茯苓 茯神 乌药 干漆 皂荚 竹叶 竹茹 淡竹叶 茗苦茶 秦皮 桑白皮 梓白皮 紫葳 诃黎勒 杜仲 琥珀 郁李仁 巴豆 芫花 苏木 川楝子 金铃子 没药 梧桐泪 桑东南根
  • 标本阴阳论
  • 柏子仁
  • 侧柏叶
  • 柏皮
  • 槐实
  • 槐花
  • 蔓荆子
  • 大腹子
  • 酸枣
  • 胡椒
  • 五方之正气味
  • 川椒
  • 吴茱萸
  • 山茱萸
  • 益智
  • 浓朴
  • 丁香
  • 沉香
  • 乳香
  • 藿香
  • 檀香
  • 卷之二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随证治病药品 用药凡例 东垣报使 诸经向导(缺) 制方之法 用药各定分两 用药酒洗曝干 用药根梢身例 用丸散药例 升合分两 君臣佐使法 治法纲要 药味专精 汤液煎造 古人服药活法 古人服药有法 察病轻重 五宜 五伤 五走 服药可慎 论药所主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气味生成流布 七方 十剂 防风
  • 苏合香
  • 槟榔
  • 栀子
  • 黄柏
  • 枳实
  • 枳壳
  • 牡丹皮
  • 地骨皮
  • 猪苓
  • 茯苓
  •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随证治病药品 用药凡例 东垣报使 诸经向导(缺) 制方之法 用药各定分两 用药酒洗曝干 用药根梢身例 用丸散药例 升合分两 君臣佐使法 治法纲要 药味专精 汤液煎造 古人服药活法 古人服药有法 察病轻重 五宜 五伤 五走 服药可慎 论药所主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气味生成流布 七方 十剂 防风
  • 茯神
  • 乌药
  • 干漆
  • 皂荚
  • 竹叶
  • 竹茹
  • 淡竹叶
  • 茗苦茶
  • 秦皮
  • 桑白皮
  • 《汤液本草》序一
  • 随证治病药品
  • 梓白皮
  • 紫葳
  • 诃黎勒
  • 杜仲
  • 琥珀
  • 郁李仁
  • 巴豆
  • 芫花
  • 苏木
  • 川楝子
  • 用药凡例
  • 金铃子
  • 没药
  • 梧桐泪
  • 桑东南根
  • 果部 大枣 生枣 陈皮 青皮 桃仁 杏仁 乌梅 木瓜 甘李根白皮
  • 大枣
  • 生枣
  • 陈皮
  • 青皮
  • 桃仁
  • 东垣报使
  • 杏仁
  • 乌梅
  • 木瓜
  • 甘李根白皮
  • 卷之六 菜部 荆芥穗 生姜 干姜 薄荷 葱白 韭白 薤白 瓜蒂 冬葵子 蜀葵花 香薷 炊单布 米谷部 粳米 赤小豆 黑大豆 大麦 小麦 神曲 酒 苦酒 饴 香豉 玉石部 石膏 滑石 朴硝 盆硝 硝石 玄明粉 硫黄 雄黄 禹余粮 代赭石 铅丹 白粉 紫石英 伏龙肝 白矾 朱砂 砂 东流水 甘澜水 禽部 鸡子黄 兽部 龙骨 麝香 牛黄 犀角 阿胶 猪肤 猪胆汁 獭肝 鼠粪 人尿 虫部 牡蛎 文蛤 虻虫 水蛭 虫 鼠妇 蜘蛛 蛴螬 蜜 蜣螂 鳖甲 蛇蜕 蝉蜕 白僵蚕 斑蝥 乌蛇 五灵脂 绯帛
  • 菜部 荆芥穗 生姜 干姜 薄荷 葱白 韭白 薤白 瓜蒂 冬葵子 蜀葵花 香薷 炊单布
  • 荆芥穗
  • 生姜
  • 干姜
  • 薄荷
  • 诸经向导(缺)
  • 葱白
  • 韭白
  • 薤白
  • 瓜蒂
  • 冬葵子
  • 蜀葵花
  • 香薷
  • 炊单布
  • 米谷部 粳米 赤小豆 黑大豆 大麦 小麦 神曲 酒 苦酒 饴 香豉
  • 粳米
  • 制方之法
  • 赤小豆
  • 黑大豆
  • 大麦
  • 小麦
  • 神曲
  • 苦酒
  • 香豉
  • 玉石部 石膏 滑石 朴硝 盆硝 硝石 玄明粉 硫黄 雄黄 禹余粮 代赭石 铅丹 白粉 紫石英 伏龙肝 白矾 朱砂 砂 东流水 甘澜水
  • 用药各定分两
  • 石膏
  • 滑石
  • 朴硝
  • 盆硝
  • 硝石
  • 玄明粉
  • 硫黄
  • 雄黄
  • 禹余粮
  • 代赭石
  • 用药酒洗曝干
  • 铅丹
  • 白粉
  • 紫石英
  • 伏龙肝
  • 白矾
  • 朱砂
  • 东流水
  • 甘澜水
  • 禽部 鸡子黄
  • 用药根梢身例
  • 鸡子黄
  • 兽部 龙骨 麝香 牛黄 犀角 阿胶 猪肤 猪胆汁 獭肝 鼠粪 人尿
  • 龙骨
  • 麝香
  • 牛黄
  • 犀角
  • 阿胶
  • 猪肤
  • 猪胆汁
  • 獭肝
  • 用丸散药例
  • 鼠粪
  • 人尿
  • 虫部 牡蛎 文蛤 虻虫 水蛭 虫 鼠妇 蜘蛛 蛴螬 蜜 蜣螂 鳖甲 蛇蜕 蝉蜕 白僵蚕 斑蝥 乌蛇 五灵脂 绯帛
  • 牡蛎
  • 文蛤
  • 虻虫
  • 水蛭
  • 鼠妇
  • 蜘蛛
  • 升合分两
  • 蛴螬
  • 蜣螂
  • 鳖甲
  • 蛇蜕
  • 蝉蜕
  • 白僵蚕
  • 斑蝥
  • 乌蛇
  • 五灵脂
  • 《汤液本草》序二
  • 君臣佐使法
  • 绯帛
  • 治法纲要
  • 药味专精
  • 汤液煎造
  • 古人服药活法
  • 古人服药有法
  • 察病轻重
  • 五宜
  • 五伤
  • 五走
  • 《汤液本草》后序
  • 服药可慎
  • 论药所主
  •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 气味生成流布
  • 七方
  • 十剂
  • 防风
  • 卷之三 草部 升麻 羌活 独活 柴胡 葛根 威灵仙 细辛 白芷 川芎 麻黄 本 桔梗 鼠粘子 秦艽 天麻 黑附子 乌头 缩砂 荜澄茄 荜拨 香附子 草豆蔻 白豆蔻 延胡索 茴香 红蓝花 良姜 黄 苍术 白术 当归 芍药 熟地黄 生地黄 山药 麻仁 薏苡仁 甘草 白前 白薇 前胡
  • 草部 升麻 羌活 独活 柴胡 葛根 威灵仙 细辛 白芷 川芎 麻黄 本 桔梗 鼠粘子 秦艽 天麻 黑附子 乌头 缩砂 荜澄茄 荜拨 香附子 草豆蔻 白豆蔻 延胡索 茴香 红蓝花 良姜 黄 苍术 白术 当归 芍药 熟地黄 生地黄 山药 麻仁 薏苡仁 甘草 白前 白薇 前胡
  • 升麻
  • 卷之一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脏腑泻火药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用药法象 药性要旨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缺)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五味所用 药类法象 标本阴阳论 五方之正气味
  • 羌活
  • 独活
  • 柴胡
  • 葛根
  • 威灵仙
  • 细辛
  • 白芷
  • 川芎
  • 麻黄
  •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 桔梗
  • 鼠粘子
  • 秦艽
  • 天麻
  • 黑附子
  • 乌头
  • 缩砂
  • 荜澄茄
  • 荜拨
  • 香附子
  • 脏腑泻火药
  • 草豆蔻
  • 白豆蔻
  • 延胡索
  • 茴香
  • 红蓝花
  • 良姜
  • 苍术
  • 白术
  • 当归
  •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用药法象 药性要旨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缺)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五味所用 药类法象 标本阴阳论 五方之正气味
  • 芍药
  • 熟地黄
  • 生地黄
  • 山药
  • 麻仁
  • 薏苡仁
  • 甘草
  • 白前
  • 白薇
  • 前胡
  • 用药法象
  • 卷之四 草部 木香 知母 贝母 黄芩 黄连 大黄 连翘 连轺 人参 沙参 半夏 五味子 甘遂 大戟 荛花 海藻 商陆根 旋复花 泽泻 红豆蔻 肉豆蔻 甘松 蜀漆 蒲黄 天门冬 麦门冬 葳蕤 茵陈蒿 艾叶 白头翁 百合 苁蓉 玄参 款冬花 紫参 苦参 芦根 射干 败酱 败蒲 苇叶 防己 牵牛 三棱 蓬莪术 草龙胆 栝蒌根 地榆 紫草 茜根 菊花 葶苈 王不留行 通草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石苇 白附子 葫芦巴 马兜铃 白芨 天南星 郁金 佛耳草 蛇床
  • 草部 木香 知母 贝母 黄芩 黄连 大黄 连翘 连轺 人参 沙参 半夏 五味子 甘遂 大戟 荛花 海藻 商陆根 旋复花 泽泻 红豆蔻 肉豆蔻 甘松 蜀漆 蒲黄 天门冬 麦门冬 葳蕤 茵陈蒿 艾叶 白头翁 百合 苁蓉 玄参 款冬花 紫参 苦参 芦根 射干 败酱 败蒲 苇叶 防己 牵牛 三棱 蓬莪术 草龙胆 栝蒌根 地榆 紫草 茜根 菊花 葶苈 王不留行 通草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石苇 白附子 葫芦巴 马兜铃 白芨 天南星 郁金 佛耳草 蛇床
  • 木香
  • 知母
  • 贝母
  • 黄芩
  • 黄连
  • 大黄
  • 连翘
  • 连轺
  • 半夏

    气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浓苦轻,阳中阴也。生微寒,熟温。有毒。

    入足阳明经、太阴经、少阳经。

    《象》云∶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心》云∶能胜脾胃之湿,所以化痰。渴者禁用。

    《珍》云∶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云∶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去滑令尽。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开胃健脾。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药性论》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俗用为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小柴胡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止恶寒,是又为足少阳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涎曰嗽,无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