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伤寒论》 > 乌梅丸方
  • 序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调胃承气汤方 四逆汤方
  • 当归四逆汤方
  • 麻黄升麻汤方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 白头翁汤方
  •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理中丸方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烧裩散方 枳实栀子豉汤方 牡蛎泽泻散方 竹叶石膏汤方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理中丸方
  • 理中丸方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烧裩散方 枳实栀子豉汤方 牡蛎泽泻散方 竹叶石膏汤方
  • 烧裩散方
  • 枳实栀子豉汤方
  • 桂枝汤方
  • 牡蛎泽泻散方
  • 竹叶石膏汤方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辨不可吐第十八
  • 辨可吐第十九
  •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柴胡桂枝汤方 附子泻心汤方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加芍药汤方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四逆加人参汤方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柴胡桂枝汤方 附子泻心汤方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加芍药汤方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四逆加人参汤方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 桂枝加葛根汤方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 桂枝加附子汤方
  • 桂枝去芍药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 甘草干姜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 栀子甘草豉汤方
  • 栀子生姜豉汤方
  • 柴胡加芒硝汤方
  • 桂枝加桂汤方
  • 柴胡桂枝汤方
  • 附子泻心汤方
  • 芍药甘草汤方
  • 生姜泻心汤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 桂枝加大黄汤方
  • 桂枝加芍药汤方
  •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 四逆加人参汤方
  •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四逆汤方
  •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葛根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麻黄汤方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干姜附子汤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桂枝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茯苓四逆汤方 五苓散方 茯苓甘草汤方 栀子豉汤方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干姜汤方 小柴胡汤方 小建中汤方 大柴胡汤方 桃核承气汤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抵当汤方 抵当丸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葛根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麻黄汤方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干姜附子汤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桂枝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茯苓四逆汤方 五苓散方 茯苓甘草汤方 栀子豉汤方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干姜汤方 小柴胡汤方 小建中汤方 大柴胡汤方 桃核承气汤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抵当汤方 抵当丸方
  • 葛根汤方
  • 伤寒论序
  • 葛根加半夏汤方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 麻黄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干姜附子汤方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桂枝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 伤寒卒病论集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茯苓四逆汤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厚朴汤方
  • 栀子干姜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 大柴胡汤方
  • 桃核承气汤方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 抵当汤方
  • 抵当丸方
  •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汤方 小陷胸汤方 文蛤散方 白散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十枣汤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旋复代赭石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瓜蒂散方 黄芩汤方 黄连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白虎汤方 炙甘草汤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汤方 小陷胸汤方 文蛤散方 白散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十枣汤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旋复代赭石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瓜蒂散方 黄芩汤方 黄连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白虎汤方 炙甘草汤方
  • 大陷胸丸方
  • 辨脉法第一
  • 大陷胸汤方
  • 小陷胸汤方
  • 文蛤散方
  • 白散方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十枣汤方
  •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旋复代赭石汤方
  • 平脉法第二
  • 桂枝人参汤方
  • 瓜蒂散方
  • 黄芩汤方
  • 黄连汤方
  • 桂枝附子汤方
  • 甘草附子汤方
  • 白虎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猪苓汤方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茵陈蒿汤方 吴茱萸汤方 麻子仁丸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猪苓汤方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茵陈蒿汤方 吴茱萸汤方 麻子仁丸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调胃承气汤方 四逆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猪苓汤方
  • 蜜煎导方
  • 猪胆汁方
  • 茵陈蒿汤方
  • 吴茱萸汤方
  • 麻子仁丸方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伤寒例第三
  •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黄连阿胶汤方 附子汤方 桃花汤方 猪肤汤方 甘草汤方 桔梗汤方 苦酒汤方 半夏散及汤方 自通汤方 白通加猪胆汁方 真武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四逆散方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乌梅丸方 当归四逆汤方 麻黄升麻汤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白头翁汤方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黄连阿胶汤方 附子汤方 桃花汤方 猪肤汤方 甘草汤方 桔梗汤方 苦酒汤方 半夏散及汤方 自通汤方 白通加猪胆汁方 真武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四逆散方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黄连阿胶汤方
  • 附子汤方
  • 桃花汤方
  • 猪肤汤方
  • 甘草汤方
  •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 桔梗汤方
  • 苦酒汤方
  • 半夏散及汤方
  • 自通汤方
  • 白通加猪胆汁方
  • 真武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四逆散方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乌梅丸方 当归四逆汤方 麻黄升麻汤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白头翁汤方
  • 乌梅丸方
  •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