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伤寒论》 > 小青龙汤方
  • 序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调胃承气汤方 四逆汤方
  • 当归四逆汤方
  • 麻黄升麻汤方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 白头翁汤方
  •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理中丸方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烧裩散方 枳实栀子豉汤方 牡蛎泽泻散方 竹叶石膏汤方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理中丸方
  • 理中丸方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烧裩散方 枳实栀子豉汤方 牡蛎泽泻散方 竹叶石膏汤方
  • 烧裩散方
  • 枳实栀子豉汤方
  • 桂枝汤方
  • 牡蛎泽泻散方
  • 竹叶石膏汤方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辨不可吐第十八
  • 辨可吐第十九
  •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柴胡桂枝汤方 附子泻心汤方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加芍药汤方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四逆加人参汤方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柴胡桂枝汤方 附子泻心汤方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加芍药汤方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四逆加人参汤方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 桂枝加葛根汤方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 桂枝加附子汤方
  • 桂枝去芍药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 甘草干姜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 栀子甘草豉汤方
  • 栀子生姜豉汤方
  • 柴胡加芒硝汤方
  • 桂枝加桂汤方
  • 柴胡桂枝汤方
  • 附子泻心汤方
  • 芍药甘草汤方
  • 生姜泻心汤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 桂枝加大黄汤方
  • 桂枝加芍药汤方
  •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 四逆加人参汤方
  •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四逆汤方
  •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葛根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麻黄汤方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干姜附子汤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桂枝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茯苓四逆汤方 五苓散方 茯苓甘草汤方 栀子豉汤方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干姜汤方 小柴胡汤方 小建中汤方 大柴胡汤方 桃核承气汤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抵当汤方 抵当丸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葛根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麻黄汤方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干姜附子汤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桂枝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茯苓四逆汤方 五苓散方 茯苓甘草汤方 栀子豉汤方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干姜汤方 小柴胡汤方 小建中汤方 大柴胡汤方 桃核承气汤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抵当汤方 抵当丸方
  • 葛根汤方
  • 伤寒论序
  • 葛根加半夏汤方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 麻黄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干姜附子汤方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桂枝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 伤寒卒病论集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茯苓四逆汤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厚朴汤方
  • 栀子干姜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 大柴胡汤方
  • 桃核承气汤方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 抵当汤方
  • 抵当丸方
  •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汤方 小陷胸汤方 文蛤散方 白散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十枣汤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旋复代赭石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瓜蒂散方 黄芩汤方 黄连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白虎汤方 炙甘草汤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汤方 小陷胸汤方 文蛤散方 白散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十枣汤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旋复代赭石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瓜蒂散方 黄芩汤方 黄连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白虎汤方 炙甘草汤方
  • 大陷胸丸方
  • 辨脉法第一
  • 大陷胸汤方
  • 小陷胸汤方
  • 文蛤散方
  • 白散方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十枣汤方
  •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旋复代赭石汤方
  • 平脉法第二
  • 桂枝人参汤方
  • 瓜蒂散方
  • 黄芩汤方
  • 黄连汤方
  • 桂枝附子汤方
  • 甘草附子汤方
  • 白虎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猪苓汤方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茵陈蒿汤方 吴茱萸汤方 麻子仁丸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猪苓汤方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茵陈蒿汤方 吴茱萸汤方 麻子仁丸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桂枝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调胃承气汤方 四逆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猪苓汤方
  • 蜜煎导方
  • 猪胆汁方
  • 茵陈蒿汤方
  • 吴茱萸汤方
  • 麻子仁丸方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伤寒例第三
  •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黄连阿胶汤方 附子汤方 桃花汤方 猪肤汤方 甘草汤方 桔梗汤方 苦酒汤方 半夏散及汤方 自通汤方 白通加猪胆汁方 真武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四逆散方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乌梅丸方 当归四逆汤方 麻黄升麻汤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白头翁汤方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黄连阿胶汤方 附子汤方 桃花汤方 猪肤汤方 甘草汤方 桔梗汤方 苦酒汤方 半夏散及汤方 自通汤方 白通加猪胆汁方 真武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四逆散方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黄连阿胶汤方
  • 附子汤方
  • 桃花汤方
  • 猪肤汤方
  • 甘草汤方
  •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 桔梗汤方
  • 苦酒汤方
  • 半夏散及汤方
  • 自通汤方
  • 白通加猪胆汁方
  • 真武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四逆散方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乌梅丸方 当归四逆汤方 麻黄升麻汤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白头翁汤方
  • 乌梅丸方
  •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