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林改错》 > 亲见改正脏腑图
  • 简介
  • 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水道记
  • 刺猬皮散
  • 小茴香酒
  • 痹症有瘀血说 身痛逐瘀汤 磠砂丸 癫狂梦醒汤 龙马自来丹 黄耆赤风汤 黄耆防风汤 黄耆甘草汤 木耳散 玉龙膏(即胜玉膏)
  • 身痛逐瘀汤
  • 磠砂丸
  • 癫狂梦醒汤
  • 龙马自来丹
  • 黄耆赤风汤
  • 黄耆防风汤
  • 黄耆甘草汤
  • 脑髓说
  • 木耳散
  • 玉龙膏(即胜玉膏)
  • 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
  • 气血合脉说
  • 心无血说
  • 方叙
  •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 头发脱落 糟鼻子 耳聋年久 白癜风 紫癜风 紫印脸 青记脸如墨 牙疳 出气臭 妇人干劳 男子劳病 交节病作 小儿疳症 通窍活血汤 加味止痛没药散 通气散
  • 头发脱落
  • 糟鼻子
  • 耳聋年久
  • 白癜风
  • 张序
  • 紫癜风
  • 紫印脸
  • 青记脸如墨
  • 牙疳
  • 出气臭
  • 妇人干劳
  • 男子劳病
  • 交节病作
  • 小儿疳症
  • 通窍活血汤
  • 刘序
  • 加味止痛没药散
  • 通气散
  •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 头痛 胸疼 胸不任物 胸任重物 天亮出汗 食自胸右下 心里热(名曰灯笼病) 瞀闷 急躁 衣睡梦多 呃逆(俗名打咯忒) 饮水即呛 不眠 小儿夜啼 心跳心忙 夜不安 俗言肝气病 干呕 晚发一阵热 血府逐瘀汤
  • 头痛
  • 胸疼
  • 胸不任物
  • 胸任重物
  • 天亮出汗
  • 食自胸右下
  • 心里热(名曰灯笼病)
  • 知非子序
  • 瞀闷
  • 急躁
  • 衣睡梦多
  • 呃逆(俗名打咯忒)
  • 饮水即呛
  • 不眠
  • 小儿夜啼
  • 心跳心忙
  • 夜不安
  • 俗言肝气病
  • 自序
  • 干呕
  • 晚发一阵热
  • 血府逐瘀汤
  • 隔下逐瘀汤所治症目 积块 小儿痞块 痛不移处 卧则腹坠 肾泻 久泻 隔下逐瘀汤
  • 积块
  • 小儿痞块
  • 痛不移处
  • 卧则腹坠
  • 肾泻
  • 久泻
  • 隔下逐瘀汤
  • 半身不遂论叙 半身不遂论 半身不遂辨 半身不遂本源 口眼歪斜辨 辨口角流涎非痰饮 辨大便干燥非风火 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辨语言蹇涩非痰人 辨口噤咬牙 记未病以前之形状 论小儿半身不遂
  • 半身不遂论
  • 半身不遂辨
  • 半身不遂本源
  • 口眼歪斜辨
  • 辨口角流涎非痰饮
  • 辨大便干燥非风火
  • 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 辨语言蹇涩非痰人
  • 辨口噤咬牙
  • 记未病以前之形状
  • 论小儿半身不遂
  • 瘫痿论 补阳还五汤
  • 补阳还五汤
  • 瘟毒吐泻转筋说 解毒活血汤 急救回阳汤
  • 解毒活血汤
  • 急救回阳汤
  • 论抽风不是风 可保立苏汤
  • 亲见改正脏腑图
  • 可保立苏汤
  • 论痘非胎毒 论痘浆不是血化 论出痘饮水即呛 论七、八天痘疮作痒 通经逐瘀汤 会厌逐瘀汤 止泻调中汤 保元化滞汤 助阳止痒汤 足卫和荣汤
  • 论痘浆不是血化
  • 论出痘饮水即呛
  • 论七、八天痘疮作痒
  • 通经逐瘀汤
  • 会厌逐瘀汤
  • 止泻调中汤
  • 保元化滞汤
  • 助阳止痒汤
  •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
  • 足卫和荣汤
  • 少腹逐瘀汤说 少腹逐瘀汤
  • 少腹逐瘀汤
  • 怀胎说 古开骨散 古没竭散 黄耆桃红汤 古下瘀血汤 抽葫芦酒 蜜葱猪胆汤 刺猬皮散 小茴香酒
  • 古开骨散
  • 古没竭散
  • 黄耆桃红汤
  • 古下瘀血汤
  • 抽葫芦酒
  • 蜜葱猪胆汤
  • 亲见改正脏腑图

    余将亲见诸脏腑显隐之形,绘于其后。计四十二件。

    [img]1.gif[alt]亲见改正脏腑图-1[/alt][/img]

    [img]2.gif[alt]亲见改正脏腑图-2[/alt][/img]

    [img]3.gif[alt]亲见改正脏腑图-3[/alt][/img]

    [img]4.gif[alt]亲见改正脏腑图-4[/alt][/img]

    左气门、右气门两管归中一管入心,由心左转出横行后接卫总管。心长在气管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与肺叶上棱齐。

    肺管至肺分两权,入肺两叶,直贯到肺底皆有节。管内所存皆轻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无体。两大叶大面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

    膈膜以上仅止肺、心、左右气门,余无他物。其余皆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上下界物。

    肝四叶,胆附于肝右边第二叶,总提长于胃上,肝又长于总提之上,大面向上,后连于脊,肝体坚实,非肠、胃、膀胱可比,绝不能藏血。

    胃府之体质,上口贲门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门亦在胃上偏右,幽门之左寸许名津门,胃内津门之左有疙瘩如枣名遮食,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胃在腹是平铺卧长,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连出水道。

    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脾中间一管,即是珑管,另画珑管者,谓有出水道,今人易辨也。

    气府俗名鸡冠油,下棱抱小肠,气府内、小肠外乃存元气之所,元气化食,人身生命之源全在于此。此系小肠,外有气府包裹之。

    中是珑管,水由珑管分流两边出水道,由出水道渗出,泌入膀恍为尿。出水道中有四血管,其余皆系水管。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名曰阑门,大肠下口即肛门。

    膀胱有下口,无上口,下口归玉茎。精道下孔亦归玉茎,精道在妇女名子宫。

    两肾凹处有气管两根,通卫总管,两傍肾体坚实,内无孔窍,绝不能藏精。

    舌后白片,名曰会厌,乃遮盖左右气门。喉门之物。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惟膀胖长四根。余亲见厅余脏腑,并无向外长血管之形,故书于图后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