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林改错》 > 气血合脉说
  • 简介
  • 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水道记
  • 刺猬皮散
  • 小茴香酒
  • 痹症有瘀血说 身痛逐瘀汤 磠砂丸 癫狂梦醒汤 龙马自来丹 黄耆赤风汤 黄耆防风汤 黄耆甘草汤 木耳散 玉龙膏(即胜玉膏)
  • 身痛逐瘀汤
  • 磠砂丸
  • 癫狂梦醒汤
  • 龙马自来丹
  • 黄耆赤风汤
  • 黄耆防风汤
  • 黄耆甘草汤
  • 脑髓说
  • 木耳散
  • 玉龙膏(即胜玉膏)
  • 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
  • 气血合脉说
  • 心无血说
  • 方叙
  •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 头发脱落 糟鼻子 耳聋年久 白癜风 紫癜风 紫印脸 青记脸如墨 牙疳 出气臭 妇人干劳 男子劳病 交节病作 小儿疳症 通窍活血汤 加味止痛没药散 通气散
  • 头发脱落
  • 糟鼻子
  • 耳聋年久
  • 白癜风
  • 张序
  • 紫癜风
  • 紫印脸
  • 青记脸如墨
  • 牙疳
  • 出气臭
  • 妇人干劳
  • 男子劳病
  • 交节病作
  • 小儿疳症
  • 通窍活血汤
  • 刘序
  • 加味止痛没药散
  • 通气散
  •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 头痛 胸疼 胸不任物 胸任重物 天亮出汗 食自胸右下 心里热(名曰灯笼病) 瞀闷 急躁 衣睡梦多 呃逆(俗名打咯忒) 饮水即呛 不眠 小儿夜啼 心跳心忙 夜不安 俗言肝气病 干呕 晚发一阵热 血府逐瘀汤
  • 头痛
  • 胸疼
  • 胸不任物
  • 胸任重物
  • 天亮出汗
  • 食自胸右下
  • 心里热(名曰灯笼病)
  • 知非子序
  • 瞀闷
  • 急躁
  • 衣睡梦多
  • 呃逆(俗名打咯忒)
  • 饮水即呛
  • 不眠
  • 小儿夜啼
  • 心跳心忙
  • 夜不安
  • 俗言肝气病
  • 自序
  • 干呕
  • 晚发一阵热
  • 血府逐瘀汤
  • 隔下逐瘀汤所治症目 积块 小儿痞块 痛不移处 卧则腹坠 肾泻 久泻 隔下逐瘀汤
  • 积块
  • 小儿痞块
  • 痛不移处
  • 卧则腹坠
  • 肾泻
  • 久泻
  • 隔下逐瘀汤
  • 半身不遂论叙 半身不遂论 半身不遂辨 半身不遂本源 口眼歪斜辨 辨口角流涎非痰饮 辨大便干燥非风火 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辨语言蹇涩非痰人 辨口噤咬牙 记未病以前之形状 论小儿半身不遂
  • 半身不遂论
  • 半身不遂辨
  • 半身不遂本源
  • 口眼歪斜辨
  • 辨口角流涎非痰饮
  • 辨大便干燥非风火
  • 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 辨语言蹇涩非痰人
  • 辨口噤咬牙
  • 记未病以前之形状
  • 论小儿半身不遂
  • 瘫痿论 补阳还五汤
  • 补阳还五汤
  • 瘟毒吐泻转筋说 解毒活血汤 急救回阳汤
  • 解毒活血汤
  • 急救回阳汤
  • 论抽风不是风 可保立苏汤
  • 亲见改正脏腑图
  • 可保立苏汤
  • 论痘非胎毒 论痘浆不是血化 论出痘饮水即呛 论七、八天痘疮作痒 通经逐瘀汤 会厌逐瘀汤 止泻调中汤 保元化滞汤 助阳止痒汤 足卫和荣汤
  • 论痘浆不是血化
  • 论出痘饮水即呛
  • 论七、八天痘疮作痒
  • 通经逐瘀汤
  • 会厌逐瘀汤
  • 止泻调中汤
  • 保元化滞汤
  • 助阳止痒汤
  •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
  • 足卫和荣汤
  • 少腹逐瘀汤说 少腹逐瘀汤
  • 少腹逐瘀汤
  • 怀胎说 古开骨散 古没竭散 黄耆桃红汤 古下瘀血汤 抽葫芦酒 蜜葱猪胆汤 刺猬皮散 小茴香酒
  • 古开骨散
  • 古没竭散
  • 黄耆桃红汤
  • 古下瘀血汤
  • 抽葫芦酒
  • 蜜葱猪胆汤
  • 气血合脉说

    脉之形,余以实憎告后人。若违心装神仙,丧灭良评论,必遭天诛。

    气府存气,血府存血。卫总管由气府行周身之气,故名卫总管;荣总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故名荣总管。卫总管体厚形粗,长在脊骨之前,与脊骨相连,散布头面四肢,近筋骨长。即周身气管;荣总管体薄形细,长在卫总管之前,与卫总管相连,散布头面口肢,近皮肉长,即周身血管。气在气府,有出有入,出入者,呼吸也。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灵机使气之动转也;血自血府入荣总管,由荣总管灌入周身血管,渗于管外,长肌肉也。气管近筋骨生,内藏难见;血管近皮肉长,外露易见。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如两眉棱骨后凹处,俗名两太阳,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头面之气管;两足大指次指之端,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两足之气管;两手腕横纹高骨之上,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两手之气管。其管有粗有细,有直有曲,各人体质不同。胳膊肘下,近手腕肉厚,气管外露者短;胳膊肘下,近手腕肉薄,气管外露者长。如外感中人,风入气管。其管必粗,按之出肤:寒入气管,管中津液必凝,凝则阻塞其气,按之跳动必慢;火入气管,火气上炙,按之跳动必急。人壮邪气胜,管中气多,按之必实大有力,人弱正气衰,管中气少,按之必虚小无力。久病无生机之人,元气少,仅止上行头面两手,无气下行,故足面按之不动。若两手腕气管上,按之似有似无,或细小如丝,或指下微微乱动,或按之不动,忽然一跳,皆是气将绝之时。此段言人之气管,生平有粗细、曲直之下同,管有短长者,因手腕之肉有薄厚也;按之大小者,虚实也;跳动之急慢者,寒火之分也。前所言,明明是脉,不言脉者,因前人不知人有左气门、右气门、血府、气府、卫总管、荣总管、津门、津管、总提、遮食、珑管、出水道,在腹是何体质?有何用处,论脏腑、包络,未定准是何物,论经络、三焦,未定准是何物,并不能指明经络是气管、血管;论脉理,首句便言脉为血府,百骸贯通,言脉是血管,气血在内流通,周而复始:若以流通而论,此处血真能向彼处流,彼处当有空隙之地,有空隙之地,则是血虚,无空隙之地咄流归于何处?古人并不知脉是气管,竟著出许多脉快,立言虽多,论部位一人一样,并无相同者。

    古人论脉二十七字,余不肯深说者,非谓古人无容足之地,恐后人对症无论脉之言。诊脉断死生易,知病难。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正气虚,当与半身不遂门四十种气虚之症、小儿抽风门二十种气虚之症,互相参考。血有亏瘀,血亏必有亏血之因,或因吐血、衄血,或溺血、便血,或破伤流血过多,或崩漏、产后伤血过多;若血瘀,有血瘀之症可查,后有五十种血瘀症,互相参考。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难分别。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此内烧兼身热而言。若午后身凉,发烧片刻,乃气虚参耆之症,若天明身不热,发烧止一阵,乃参附之症,不可混含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