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传心录》 > 火有七说
  • 钱乐天(着)[上海刘一仁]
  • 引经药
  • 崩漏下血为损任冲
  •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附:保产无忧汤
  • 附:保产无忧汤
  • 产后发热原有七因
  • 用药传心赋
  • 治病主药诀
  • 四君汤加减歌
  • 四物汤加减歌
  • 二陈汤加减歌
  • 小柴胡汤加减歌
  • 平胃散加减歌
  • 病因赋 百病皆生于六气 诸症莫逃乎四因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太阳经证用药诀 阳明经证用药决 少阳经证用药诀 太阴经证用药诀 少阴经证用药诀 厥阴经证用药诀
  • 百病皆生于六气
  • 修订说明
  • 诸症莫逃乎四因
  •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太阳经证用药诀 阳明经证用药决 少阳经证用药诀 太阴经证用药诀 少阴经证用药诀 厥阴经证用药诀
  • 太阳经证用药诀
  • 阳明经证用药决
  • 少阳经证用药诀
  • 太阴经证用药诀
  • 少阴经证用药诀
  • 厥阴经证用药诀
  •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 写在卷首
  •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 中暑有动静之异
  • 受湿有内外之分
  • 火有七说
  • 痰有十因
  • 气有九论
  • 诊脉传心诀
  • 郁有六名
  • 疟犯暑风更兼痰食
  •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
  •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
  •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 藿乱脾寒伤食所致
  •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
  • 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 嗳气皆由于痰火
  • 诸脉主病
  • 咽酸尽为乎食停 附:嘈杂症
  • 附:嘈杂症
  •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附:浮肿
  • 附:浮肿
  •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 喘急有虚有实
  • 痉症有阴有阳
  • 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
  • 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
  • 吐血出于胃腑
  • 诊脉总要
  • 衄血本乎肺经
  • 痰涎血属于脾脏
  • 咯唾血属于肾经
  • 牙宣者阳明之热极
  • 舌衄者少阴之火生
  • 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
  • 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
  •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
  • 健忘血少忧郁而成
  • 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
  • 诊脉六法
  • 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
  • 便浊有赤白之异
  • 汗出有自盗之名
  •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
  • 七般疝气病在厥阴
  • 胁痛有两边之别
  • 头风有左右之分
  • 腰痛肾虚而或闪挫
  • 腹痛寒气而或食停
  • 痿症不足与湿热
  • 三部总看歌
  • 痹症寒湿与风乘
  • 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
  • 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
  • 眩晕者无痰不作
  • 消渴者无火不生
  •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 大便秘乃血液燥结
  • 小便闭乃气滞不行
  • 痔疾肠风湿热所致
  • 发言须当理
  • 发斑瘾疹风热所乘
  • 耳聋者肾虚之故
  • 目疾者肝火之因
  • 齿痛乃胃热气虚
  • 喉痹乃火动痰升
  • 鼻塞者肺气之不利
  • 口疮者脾火之游行
  • 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
  • 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
  • 带下砂淋由于湿热
  • 火有七说

    丹溪曰:五行各有一性,惟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命门火也,此火出自先天。又有五志之火:大怒气逆,则火起于肝;悲哀恸中,则火起于肺;醉饱过伤,则火起于脾;房劳过度,则火起于肾;思虑过度,则火起于心。此火出于人为。火之为病,不独在五脏十二经中,凡气有余,莫非火也!诸风眩掉、胁痛、目赤,肝火动也,柴胡、黄连主之。诸痛疮疡、口舌生疮,心火动也,黄连主之。诸湿肿胀、口疮口臭,脾火动也,芍药主之。诸气膹郁①,干咳鼻衄,肺火动也,栀子、黄芩主之。遗精梦泄、赤白便浊,肾火动也,知母主之。目黄、口苦、坐卧不宁,胆火动也,柴胡主之。癃闭淋沥、赤白带浊,小肠火动也,木通主之。牙疼龈宣、颧腮颐肿,胃火动也,石膏主之。舌苔喉痛、便秘不通,大肠火动也,黄芩、大黄主之。小便不利、小腹作痛,膀胱火动也,黄柏主之。头眩、体倦、手足心热,三焦火动也,柴胡、黄芩主之。阳事频举、精溺不止,命门火动也,黄柏主之。凡此皆苦寒之药,但能泻有余之火耳。又按《玉机微义》论曰:若饮食劳伤,内伤元气,自汗发热,困倦脉大而无力,气口大于人迎或一倍、二倍,为阳虚之症,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芪、人参、甘草之属。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血虚之症,宜滋阴之剂,地黄、天门冬、黄柏、元参、龟板、当归、知母、五味、锁阳、牛膝、虎骨.丸服。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症,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芒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为无根之火,阴虚之症,以壮水之剂治之,如生地、元参之属。若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阳事不举,饮食不进,右尺脉迟细无力,命门无火,则如釜底无薪,当以温热之剂治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为火郁之症,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葛根之类。

    ①膹:fen4(音愤)。膹郁:喘急上逆,否塞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