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传心录》 > 中暑有动静之异
  • 钱乐天(着)[上海刘一仁]
  • 引经药
  • 崩漏下血为损任冲
  •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附:保产无忧汤
  • 附:保产无忧汤
  • 产后发热原有七因
  • 用药传心赋
  • 治病主药诀
  • 四君汤加减歌
  • 四物汤加减歌
  • 二陈汤加减歌
  • 小柴胡汤加减歌
  • 平胃散加减歌
  • 病因赋 百病皆生于六气 诸症莫逃乎四因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太阳经证用药诀 阳明经证用药决 少阳经证用药诀 太阴经证用药诀 少阴经证用药诀 厥阴经证用药诀
  • 百病皆生于六气
  • 修订说明
  • 诸症莫逃乎四因
  •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太阳经证用药诀 阳明经证用药决 少阳经证用药诀 太阴经证用药诀 少阴经证用药诀 厥阴经证用药诀
  • 太阳经证用药诀
  • 阳明经证用药决
  • 少阳经证用药诀
  • 太阴经证用药诀
  • 少阴经证用药诀
  • 厥阴经证用药诀
  •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 写在卷首
  •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 中暑有动静之异
  • 受湿有内外之分
  • 火有七说
  • 痰有十因
  • 气有九论
  • 诊脉传心诀
  • 郁有六名
  • 疟犯暑风更兼痰食
  •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
  •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
  •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 藿乱脾寒伤食所致
  •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
  • 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 嗳气皆由于痰火
  • 诸脉主病
  • 咽酸尽为乎食停 附:嘈杂症
  • 附:嘈杂症
  •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附:浮肿
  • 附:浮肿
  •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 喘急有虚有实
  • 痉症有阴有阳
  • 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
  • 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
  • 吐血出于胃腑
  • 诊脉总要
  • 衄血本乎肺经
  • 痰涎血属于脾脏
  • 咯唾血属于肾经
  • 牙宣者阳明之热极
  • 舌衄者少阴之火生
  • 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
  • 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
  •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
  • 健忘血少忧郁而成
  • 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
  • 诊脉六法
  • 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
  • 便浊有赤白之异
  • 汗出有自盗之名
  •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
  • 七般疝气病在厥阴
  • 胁痛有两边之别
  • 头风有左右之分
  • 腰痛肾虚而或闪挫
  • 腹痛寒气而或食停
  • 痿症不足与湿热
  • 三部总看歌
  • 痹症寒湿与风乘
  • 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
  • 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
  • 眩晕者无痰不作
  • 消渴者无火不生
  •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 大便秘乃血液燥结
  • 小便闭乃气滞不行
  • 痔疾肠风湿热所致
  • 发言须当理
  • 发斑瘾疹风热所乘
  • 耳聋者肾虚之故
  • 目疾者肝火之因
  • 齿痛乃胃热气虚
  • 喉痹乃火动痰升
  • 鼻塞者肺气之不利
  • 口疮者脾火之游行
  • 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
  • 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
  • 带下砂淋由于湿热
  • 中暑有动静之异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张洁古①曰;动而得之为中暍②,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日中劳役而得者谓之中暍,避暑于深堂而得者,谓之中暑。中暍之病,其因劳役于外,日光曝其皮肤,热气入于鼻窍,肺经受伤,其症身热头疼、洒然毛耸③、微寒、口开齿燥、舌苔、烦渴,治宜人参石膏知母汤。其由安处家庭,行走闾巷,蓦④然郁热熏蒸,口吸暑气,心包络受伤,其症烦渴自汗、面垢脉虚,或腹疼吐泻,或呕哕燥闷,重则昏不知人,治宜香薷饮。

    ①张洁古:名元素,金、易州人(即河北省易县)。着有《珍珠囊引经佐使》、《病机气宜保命集》、《脏腑标本药式》、《医余启源》及《洁古家珍》等书。

    ②暍:he4(音贺)。中暍:中热。亦即中暑。

    ③耸:song3。高突的意思。如耸直。

    ④蓦:mo4(音末)。突然。

    人参石膏知母汤

    石膏知母甘草人参粳米

    香薷饮

    香薷饮厚朴,扁豆黄连撮,中暑腹中疼,吐泻阴阳搏。

    十味香薷饮

    十味香薷饮,(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厚)朴甘(草)(木)瓜扁豆,清暑健脾经。

    六和汤

    六和汤(茯)苓(白)术(人)参,(香)薷藿(香)扁(豆)砂仁,半(夏)甘(草)(木)瓜杏(仁)(厚)朴,霍乱暑伤神。

    生脉散

    生脉散人参,五味(子)麦冬寻,清心除肺热.补气又生津。

    清暑益气汤

    益气(汤)(当)归黄(芪)橘(皮),(白苍)二术甘(草)青(皮)(黄)柏,人参麦(冬)(五)味升(麻),葛根神曲泽(泻)。

    按:中暑、中暍、中热,名虽不同,实系一症。由于机体的差异,工作于烈日之下,活动过度,湿随汗去,无湿而多热;恣意纳凉,又不活动,湿邪为重,故治法不同。这就是张洁古所说的动而得之、静而得之的区别。香薷饮之用,应以暑症无汗或兼有外感者为宜,自汗者当考虑不用。读者应参考《湿病条辨》暑温伏暑等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