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学》 > 二、里证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二、局部望诊
  • 三、望舌
  • 四、望排出物
  • 五、望小儿指纹
  •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 一、听声音
  • 二、嗅气味
  •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 一、问一般项目
  • 二、问主诉和病史
  •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 三、问现在症状
  •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 (-)脉象形成的原理
  •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 (三)诊脉的部位
  •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 (五)正常脉象
  • (六)病理性脉象
  • (七)诊小儿脉
  •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 二、按诊
  • 第三章 八纲 第一节 表里 一、表证 二、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第二节 寒热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第三节 虚实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第四节 阴阳 一、阴证和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 第一节 表里 一、表证 二、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 一、表证
  • 二、里证
  • [附]半表半里证
  •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 第二节 寒热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 一、诊断学原理
  • 一、寒证
  • 二、热证
  •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 第三节 虚实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 一、虚证
  • 二、实证
  •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 二、诊断学原则
  •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 第四节 阴阳 一、阴证和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 一、阴证和阳证
  •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 三、亡阴与亡阳
  • 第四章 辨证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七情证候 三、饮食、劳逸证候 四、外伤证候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一、气病辩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辩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辩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第五节 六经辩证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二、六经病的传变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七节 三焦辩证
  •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七情证候 三、饮食、劳逸证候 四、外伤证候
  • 一、六淫、疫疠证候
  • 二、七情证候
  • 三、饮食、劳逸证候
  •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四、外伤证候
  •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一、气病辩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辩证 四、津液病辨证
  • 一、气病辩证
  • 二、血病辨证
  • 三、气血同病辩证
  • 四、津液病辨证
  •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 一、肝与胆病辨证
  •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 三、脾与胃病辨证
  •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 六、脏腑兼病辨证
  • 第四节 经络辩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 一、十二经脉病证
  • 二、奇经八脉病证
  • 第五节 六经辩证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二、六经病的传变
  •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 二、六经病的传变
  •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 第一节 望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 第七节 三焦辩证
  • 第五章 诊断与病案 第一节 诊断 一、证候诊断 二、疾病诊断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第二节 病案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第一节 诊断 一、证候诊断 二、疾病诊断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 一、证候诊断
  • 二、疾病诊断
  •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 第二节 病案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 一、整体望诊
  •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二、里证

    里证是疾病深在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它与表征相对而言。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损伤脏腑,引起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致病。

    里证的范围甚广,除了表证以外,其它疾病都可以说是里证。里证的特点也可归纳为二点。一是病位深在。二是里证的病情一般较重。

    【临床表现】里证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以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形式出现,故详细内容见各章辩证。现仅举几类常见症脉分析如下:

    壮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倦卧神疲,口淡多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腹痛呕恶,苔厚脉沉。

    【证候分析】以上所列仅是寒热虚实各里证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症脉。就热型与寒象看,里证当是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热可以是壮热恶热。微热潮热。壮热恶热是热邪入里,里热炽盛所致。微热潮热常见于内伤阴虚,虚火上炎。寒象表现为畏寒,得衣被可以缓解,此乃由于机体自身阳气不足或寒邪内侵,损伤阳气,阳虚生寒的结果。烦躁神昏是实热扰乱心神的表现:口渴引饮、小便短赤是实热耗伤津液。大便秘结由于热结肠道,津液枯竭,传导失司所致。阳气不足者,多见蜷卧神疲,虚寒者即见口淡多涎,脾虚不运者可见大便溏泄。

    腹属阴为脏腑所居之处,该部症状:腹痛呕吐,便秘溏泄,小便短赤或清长,均是里病的标志。苔厚脉沉均为疾病在内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