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难经》 > 《难经》简介
  • 《难经》简介
  • 七难
  • 八难
  • 九难
  • 十难
  • 十一难
  • 十二难
  • 十三难
  • 十四难
  • 十五难
  • 十六难
  • 十七难
  • 十八难
  • 十九难
  • 二十难
  • 二十一难
  • 二十二难
  • 论经络 二十三难 二十四难 二十五难 二十六难 二十七难 二十八难 二十九难
  • 二十三难
  • 二十四难
  • 二十五难
  • 论脉 一难 二难 三难 四难 五难 六难 七难 八难 九难 十难 十一难 十二难 十三难 十四难 十五难 十六难 十七难 十八难 十九难 二十难 二十一难 二十二难
  • 二十六难
  • 二十七难
  • 二十八难
  • 二十九难
  • 论脏腑 三十难 三十一难 三十二难 三十三难 三十四难 三十五难 三十六难 三十七难 三十八难 三十九难 四十难 四十一难 四十二难 四十三难 四十四难 四十五难 四十六难 四十七难
  • 三十难
  • 三十一难
  • 三十二难
  • 三十三难
  • 三十四难
  • 一难
  • 三十五难
  • 三十六难
  • 三十七难
  • 三十八难
  • 三十九难
  • 四十难
  • 四十一难
  • 四十二难
  • 四十三难
  • 四十四难
  • 二难
  • 四十五难
  • 四十六难
  • 四十七难
  • 论病 四十八难 四十九难 五十难 五十一难 五十二难 五十三难 五十四难 五十五难 五十六难 五十七难 五十八难 五十九难 六十难 六十一难
  • 四十八难
  • 四十九难
  • 五十难
  • 五十一难
  • 五十二难
  • 五十三难
  • 三难
  • 五十四难
  • 五十五难
  • 五十六难
  • 五十七难
  • 五十八难
  • 五十九难
  • 六十难
  • 六十一难
  • 论穴道 六十二难 六十三难 六十四难 六十五难 六十六难 六十七难 六十八难
  • 六十二难
  • 四难
  • 六十三难
  • 六十四难
  • 六十五难
  • 六十六难
  • 六十七难
  • 六十八难
  • 论针法 六十九难 七十难 七十一难 七十二难 七十三难 七十四难 七十五难 七十六难 七十七难 七十八难 七十九难 八十难 八十一难
  • 六十九难
  • 七十难
  • 七十一难
  • 五难
  • 七十二难
  • 七十三难
  • 七十四难
  • 七十五难
  • 七十六难
  • 七十七难
  • 七十八难
  • 七十九难
  • 八十难
  • 八十一难
  • 六难
  • 《难经》简介

    《难经》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或称《八十一难》。旧题秦越人撰。大约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经厂刻医要集览本、日本武村市兵卫刻宋·王九思《黄帝八十一难》集注本等。历代注释、发挥者约50家。

    该书针对《内经》中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归纳为81个问题,进行释疑解难。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涉及到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针灸与治疗,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种种疑难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在阐发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3卷(一说5卷),分81难。

    1~22难,主要论述脉学,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首先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把古代比较繁难的三部九候等各种诊脉法统一为“独取寸口”,简便易行。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难经》在论述正常脉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上的意义,各类脉象之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使学者更易于理解。

    23~29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其有关病证。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入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难经》集中发挥了《内经》对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发病证侯等。

    30~47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对三焦、命门、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肛门)、八会理论,皆有阐释。《难经》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之论如此精彩,可以说是得益于当时医家在实际解剖所获得的科学数据。

    48~61难主要论述疾病。强调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列举伤寒、泄泻、癫狂、心痛、积聚等,作为辨证的范例,并有不少科学的论断。

    62~68难主要论述针灸腧穴。重点对五脏的募穴、俞穴的治疗以及五俞穴主治病证深入论述。重视狭义俞穴和一些特定位与经气运行的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系等。

    69~81难主要论针法,如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应用、宜忌、注意事项。指出针刺疗法要因时制宜,要着眼于治未病。

    《难经》不但在理论方面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